2022-10-12

传习录(卷下)

 

【三三四】性相近

「夫子说『性相近』即孟子说『性善』,不可专在气质上说。若说气质,如刚与柔对,如何相近得,惟性善则同耳。人生初时善,原是同的,但刚的习于善则为刚善,习于恶则为刚恶,柔的习于善则为柔善,习于恶则为柔恶,便日相远了。」


刘宗周云:“此是先生道性善处。”(《遗编》卷十三《阳明传信录》,页三十一上。又见《明儒学案》卷十,页二十二上。吉村秋阳误作黄宗羲语,中田胜末改正。)


【译文】

“孔子所说的‘性相近’就是孟子所说的‘性善’,性不只是专门指气质而言的。若从气质上说,像刚与柔相对,岂能相近,只有性善是相同的。人刚出生时,在性善这一点上都是一样的,但气质刚的,修习于善则成为了刚强的善,修习于恶则成为了刚强的恶;温柔的,修习于善则成为了温柔的善,修习于恶则成为了温柔的恶,差距就越来越大了。”


释疑:

良知人人具足,性善本是人人具有的,但是由于各自习性、禀赋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先生既坚持了性善这一大前提,又肯定了气质不同将导致善和恶的表现形式各异这一事实。

人人(善)性相近,是因为根本唯一;个个表现不同,是因为习气、禀赋所致。“性相近,习相远”,然性乎微习乎著,故常人于此处往往见远不见近。人需要做的不是和自己先天禀赋的气质对着干,而是要努力发扬人人同有的那个“善”。而你自己独禀的那种气质也有“善”的一面,也是自然如此的本然之理的一部分,违拗自然之理,实质是执着于自我的私欲作怪,也就违背了“性善”这个大前提。

不可在气质上说性。有人性格刚强,有人性格柔弱。亦不可以此来讲良知。所以入圣也不此拘定,狷狂可入圣,超凡可入圣。

知刚强柔弱者,良知也;见刚强柔弱者,气质也。知刚强柔弱见于气质者,亦良知也。圣者,心也,流变不居,随感而应,无知而无所不知。

性本根基固,气生由禀赋。

刚柔有别因,至善如如故。

欲知“性相近”,须参“性善论”;

“性善”何以参?天地一混沌。

世事无终始,人间有王区。

一心无所得,三字果中求。

本善非常善,人初即道初。

真心难得认,燮子不糊涂。(以诚)


精讲摘要:

人生初时,性善原是同的,不同的是习性、气质,刚的习于善就成了刚善,习于恶就是刚恶,柔的习于善则为柔善,习于恶则成为柔恶。性相近习相远这个分界在这里善还是善,恶还是恶,只是在刚柔上表现不一样。


批注:

①性相近。《论语·阳货篇》第十七,第二章,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②孟子说性善。参看第三〇八条,注二。

③柔善、柔恶。周子《通书》第七章云:“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

④语本《周子通书》:“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师·第七》

⑤参见《家书墨迹·与克彰太叔》:“夫恶念者,习气也,善念者,本性‘也。本性为习气所汩者,由于志之不立也。故凡学者为习所移、气所胜,则惟务痛惩其志,久则志亦渐立,志立而习气渐消。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此守仁迩来所新得者,愿毋轻掷。”(《全书》卷.一十六)


净心斋笔录

2023年11月3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