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7

        诺贝尔奖的启示

        2022-10-07

这几天,有2位朋友为中国作家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感到遗憾。问我如何看?我以为,毕竟这个评奖标准体现的是西方价值观。中西文化与思维方式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获不获奖和我们老百姓关系不大!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给了法兰西女作家安妮,埃尔诺,她写的小说《悠悠岁月》得奖了。这位法兰西女作家今年已经82岁了。她是教育工作者或者说她就是教师,她是中学老师,在中学工作了18年后进入一家教育中心工作到退休。她用20多年时间思考了她60多年对生活的思索:女人从出生后看到的父母为生计的奔波,她上学、工作和衰老的过程。写她在面对她身处的时代的飞速变化、物质的泛滥、消费的疯狂以及被异化的危险时,她是如何进行身心应对的。

        这本书翻译成中文至今已经有12年了,我是在北京的一书店偶然翻到的,我是读到书扉页上端的西班牙思想家马赛特的话觉得这位女作者有哲学爱好,才对此书感兴趣的。

      我注意到,她在扉页上端引用西班牙思想家马赛特的话说,我们只是拥有一段经历,而这经历却不属于我们。我当时还把她的这句话记在小本上。她还说,这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会消失。一切印象都会消失。

        我个人觉得,岂止是一切事情都要消失,世界上的所有人从一出生就奔波在消失的路上。至今为止,这个世界已经有1000亿人消失的无影无踪,即便是再严谨的考古学家也不可以复制昔日人们的欢乐。

      记得哲学家詹姆斯·卡斯在其《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一书说,世界上总共只有两种游戏:一种是有限游戏,因物质而发起的游戏,比如成名、得利与成家等;另一种就是无限游戏,是因精神而发起的游戏,比如科学发现、艺术创作、宗教等,所有的人都不想终结游戏,而想延续游戏。有限游戏带给人短暂的快乐,而无限游戏却可以持续带给人一种使命感!

          我以为,这位法兰西女作家之所以得奖,主要还是她的小说有很大的社会价值,体现了知识分子嘴里不应该全是形容词的良知,毕竟每一个社会都有苦难的底层民众,但对底层民众的关注还只是停留在自媒体上或某些个体的行动中,譬如,韩红女士和陈行甲先生一系列针对底层民众的公益活动就是中国作家该弘扬的素材。

        我记得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说过,当一个社会的人全都喜欢用形容词而不假思索时(虚假的歌功颂德形容词),这个社会是不健康的。作者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小说,她润物细无声地继承甚至发展了现实主义小说应该目光面向底层民众、反映和批判社会现实的传统。

        她的成功说明,每个人只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一样可以取得同样的结果。她的成功也说明,无论男孩女孩,只要通过知识的储备从而拥有一个独立的人格,找到自己热爱的领域并能从中创造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就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根据作者小说的的叙述,我总结出孩子的成功无非就是自信、自爱和自省。小学并中学要培育孩子自信,大学要培育学生自爱,进入社会培育个体的自省,如果对社会要有大贡献的话,那孩子的怀疑批判能力就是基础性的,为何这般说辞,这是因为怀疑批判精神是逻辑思维与逻辑实证的基础。因为怀疑批判才能引发推翻旧的体系从而建立新的体系。

          只是我们身处的社会连同我们自己都是极力反对甚或压制孩子的最可贵的精神能力—怀疑、批判与反驳能力的生长,更别说培育它了,就像作者在书里写的,我们也早把我们的期待(包括我们儿时对自由自在的期待)忘的无影无踪了。

          正常的岁月是由白天与黑夜构成的,人的思维自然也由激励与批评组成。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党的会议上更提倡红红脸、出出汗,而不是自说自话的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也许是这位法兰西女作家的书给我们的启示!

版权所有  严禁转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