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感想

    教育界一直流行这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有些地方甚至上升到教育评价标准,成为领导训斥老师的绝对真理,身为一线老师对这句话很反感。

    这句话的出处无法考查,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他的著作《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中提到过这句话,并用大量的篇幅来反驳这种说法。他认为难教的孩子是肯定存在的,并且无法摆脱。教师应该研究分析原因,并尽最大能力去转化他们。

      到底有没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呢,我认为有也没有,没有的话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非常理想,只差学校教育,二是好的标准不是同一个标准,而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的有不同标准,只要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这里的进步可能是综合方面的也可能是单独某一方面。有是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交到学校手上的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个半成品,家长和社会已经给学生这张纸涂上了颜料,学校想在上面画一朵美丽的花,并不是都能成功。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非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自己的自我教育。我们不能做超出我们能力和责任范围的事,我们只能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我们的工作做好――这样,即使个别学生最终也没有被“教好”,我们问心无愧。按照现有的评价机制,中考和高考本来就是选拔性考试,目的就是淘汰一部分学生,总有被淘汰的,要是都教好,还怎么选拔。如果绝对地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那为什么会出现学校之间的“生源大战”呢?既然“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那还抢什么“优生”呢――而且是不择手段地抢?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