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天说地,有“贝”而来。光影之间,方晓冷暖。大家好,我是天贝兄~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游走在时常被人遗忘的旧书店和旧书摊之间,一次次地寻觅和偶遇,用耐心和缘分,去结识那些可以超越时空、可以深入心灵、可以精神交往的伙伴——书籍。
《书迷》第三集“淘书迷的地图”,讲述的是一群真正的书迷四处淘书和捡漏的故事。他们遵循着内心对旧书的热爱和对淘书的情怀,用自己的脚步绘制出一幅幅淘书地图,沿着地图的指引,去偶遇、去发现、去捡漏、去兑现那份热忱与执着。
与书的交情,随遇而安
鹦鹉史航,拥有多重身份的爱书人。他穿梭于编剧、策划、演员、主持人等不同身份之间,游刃有余,但他最钟爱的身份其实是读书人。
他生活的大半部分都与书籍有关,他淘书、藏书、读书、分享书。来北京三十余年,没有买房的他却为了安置自己淘来的书籍,先后租了两间200平米的房子和几十个淘来的旧书架。
在被人问到“淘来这么多书,都会看吗”等类似问题,他会说:“我头顶的星空我没有数过,我又不都看得见。”
因为对他来说,“有的书是看好几遍,每年看一遍的交情,有的书就看一遍、半遍,几行、几页的交情。也有的书,只是在书店里摸一下的交情。”
与书的结下交情,是需要耐心和机缘的,更需要一双慧眼和满腔热情。
每周六的凌晨,北京潘家园有许多人在月光的映衬下摸着黑、点着灯来买书。他们打着手电筒,在一个个书摊里寻找精神瑰宝。夜空虽然也是繁星点点,却不及这地面的斑斑光点璀璨耀人。
抛开那些光彩照人的角色身份,史航不过是这些摸黑淘书的“爱书之徒”里普普通通的一个。
史航最喜欢签名本,读书可想象作者其为人,再见到其签名,似乎又能比其他读者离作者更近一些。也许这就是爱书人、淘书人引以为乐的小小癖好吧。
与书的缘分,清风徐来
“每次淘书我觉得都在艳遇,或者跟自己未来的,你不知道某个年代的人生导师或心爱的物品相遇一样。”
天津淘书人徐凤文,每周都会来到海河边的旧书市场,来这里淘书捡漏,有更胜于饱餐一顿的满足和欣喜。
童年时书籍的匮乏让徐凤文苦于无书可读。人生的第一本书《堂吉诃德》在他的保护下得以从突降的大雨中幸免于难。
这部作品让一个少年如梦初醒,更让一个少年走过几十年风雨历程,愈发深爱书籍和淘书。
在徐凤文对自己博物馆工作产生怀疑和迟滞的时候,他读到了沈从文的《从文自传》,内心对自己从事喜欢的工作的想法愈发坚定。而多年以后,他在书店淘到了这本旧书,支付了两块钱,却也收获了一种妙不可言的缘分。
从大学毕业十箱书,变成现在的三万余册,十余年里搬过几次家,但从未丢弃这些精神良友。
他在海河边有一间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藏书房。他与书的历险仍在继续,四处漂泊,但书香缭绕,墨香沁人,阳光洒下,仍旧会在心中升腾起许多温暖和安宁。他们的历险未完待续,他们的缘分清风徐来。
与书的牵绊,水到渠成
台湾的出版人陈逸华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爱书之人。
他与大多数淘书人一样,抱着随缘淘书的心态,在各个旧书店、二手书店中寻觅人间至宝。
他在基隆的家有一间不大的书房,书架上已然排满了各种书籍,在地上也整齐地排放着一堆堆旧书,十多年来,淘书已然成为了一个生活习惯。
都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陈逸华对这句话的后半部分应该深有体会。他把自己的淘书经历、读书感悟等所有与书相关的文章发布在网上。
有一天,出版社的编辑联系了他,向他抛出了从事出版工作的橄榄枝。将自己的爱好和习惯转变成为之奋斗的工作,这种奇妙感觉,不止于一时的开心,更多的则是用热情和专注在某个方向上发光发热,而后被人们认可与发现时产生的那种由心的愉悦。
一旦爱上淘书,那就免不了要开启一段四处奔波的寻书之旅。陈逸华广泛收集了书友们的资料和信息,整理出了一份台湾旧书店地图。在这份地图的指引下,他一次次踏上淘书的奇幻之旅,自得其乐,沉醉其中。
爱书的人,爱淘书的人,他们为了收集那些沧桑历史中的文化遗珠,走街串巷,披星戴月,驻扎在大大小小的旧书店里,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书市里。
这是爱书人独有的生活乐趣,也是与书偶遇、与书重逢、与书结交的独家方式。他们乐此不疲,他们如遇故友,他们在捡漏中收获快乐,他们在快乐中与书为伴。
得之我幸,失之无妨,爱书人遵循着内心的方向,在淘书的地图上,用足迹画出与书有关的模样,听到未来光景中有书在旁的快乐回响。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云淡风轻闲暇处,正是交心会友时。这里有影视作品中人生百态的理性分析;有足球世界中绿茵情怀的应心之言;有美好生活中情感交流的真切感悟;有个人成长中前行力量的深入思考。在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关注一路同行中我们的努力与成长,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