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笔记15 -- 大师投资智慧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笔记 – 大师投资智慧


一、投机之王:杰西·利佛摩尔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1、利弗莫尔式的交易

帝国钢铁公司上市后流动性很一般,公司很苦恼,找利弗莫尔希望他能够做市抬价。利弗莫尔仔细研究了这个公司的财报,又去调查了它的生产经营,判这个公司是真的被低估了。他决定参与到这次炒作中。两个要求:第一,这个公司你自己控制的70%的股份要用一个信托基金锁住,避免那些大股东逢高出货。第二,他不要现金的报酬,但是要求对方给自己10万股的认购期权,行权价格在70到100美金左右。也就是说,这只股票的价格必须稳步地上升到70到100美元之上,利弗莫尔才能够赚钱。
首先,他在70美元的仓位上开始建仓,一点点地加码,一直加到把市面上所有的流通股全部买下来。意味着当时市场上已经没有这只股票的卖盘了。很自然,这个帝国钢铁公司的股价就开始节节地上涨,然后股票经纪们也坐不住了,大量的需求出现了。在价格上涨以后,利弗莫尔卖出了手里的一些帝国钢铁的股票,先套现了一小部分。接着他用更高的价格在市场上又来求售这只股票。有很多刚刚拿到股票的投资人受不住诱惑,又用更高的价格卖给了他。这个过程在市场上反复了好几次,帝国钢铁公司的股价上涨的趋势就这么被确立下来了。市场的信念也开始形成。在股价达到85美元的时候,利弗莫尔果断地对他的期权行权赚了一大票。
今天来看,这种行为属于内幕交易和做庄炒作,是被严格监管的违法行为。

2、利弗莫尔的交易原则

  • 第一个原则,顺势而为。在上述案例里,利弗莫尔是自己制造了一个趋势出来。但是,不是所有的趋势都可以制造,利弗莫尔的造势是基于对企业基本价值的判断。不管是自然的趋势还是人工所造出来的趋势,你都需要顺势,千万不要逆势而行。这就是趋势交易,动量交易。
  • 第二个原则,金字塔原则。所谓金字塔是上面尖,然后下面一点点扩大。这个对证券交易是非常重要的,你要顺着趋势试探性地买入或者卖出,等趋势确定了,再不断地加码。除非你确信,自己的判断就是完完全全准确的,否则这种全部买进或卖出的一把梭行为是很不明智的。金字塔原则就是告诉你,要留后手,要留给自己犯错的空间。
  • 第三个原则,逆向操作。逆向操作的基本逻辑是,如果群众持有某个看法,每个人都朝着那个方向采取行动的话,那就意味着这个时候市场上已经没有新的资金推动股价朝那个方向前进了,那也就意味着趋势转向的时候到了。比如说我们经常听说,当一个鞋匠跟你谈论股票的时候,你就应该果断地卖出了。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当市场没有相反意见的时候,就不再有新资金进入,逆向操作就可能取得奇效。
  • 第四条原则,跟随龙头。在顺势的基础上,你一定要追随最强势的股票。简单地说,就是买行业的领头羊。证券市场其实和互联网世界一样,也是一个赢者通吃的世界,资金会朝着头部集聚,形成强者恒强的局面。这条原则真的是穿越百年,历久弥新。比如说中国过去十年里,白酒行业很好,五粮液和茅台算是行业的老二和老大,但茅台的涨幅远远超过五粮液。

3、交易员的特质

懂得交易的道理和懂得交易其实是两码事。交易员需要几项特质。

  • 第一,控制情绪,情绪是交易的敌人。恐惧、贪婪、急切、渴望、犹豫都会影响到你的判断。那么在判断的基础上,伺机而动,等待最关键的那刻。
  • 第二,知识。很多人喜欢说自己是纯技术派,根本不需要懂得金融学知识,一样能够赚大钱,这基本上可以断定是胡说,即使是最牛的技术派,也是以理解大势为基础的,没有势,什么术都是假话。
  • 第三,勇气。交易是需要决断力的,尤其是在你找到势之后,要敢于用金字塔原则去放大仓位,放大利润。

4、道德的力量

利弗莫尔在63岁的时候自杀的,之前他也经历了很大的挫折。他最主要的问题,一个是他的抑郁症,另外一个是时代大势的改变。第一就是利弗莫尔的私生活特别地放荡,挥金如土,婚姻中充满了不忠和扭曲,这就导致了他在后期个人情绪的控制力非常地差,患上了抑郁症。另外一个,就是20世纪的30年代以后,美国的证券市场开始转向正规化,对于原来那些司空见惯的市场操纵行为开始严加管理。利弗莫尔用了一辈子的这些技巧遭遇了巨大挑战,这也加重了他的抑郁,更加地使他的投资失去了准心。

作为一个多世纪以来难得一见的金融天才,利弗莫尔的结局告诉我们两件事情。

  • 第一,任何成功最后都是时代的成功,像利弗莫尔这样不世出的天才,最后遭遇到的挫折其实是由于时代大背景的改变。
  • 第二,持续最长的成功一定是道德的成功,这不是心灵鸡汤,而是因为有道德的约束,你才能够更好地控制情绪。

二、技术分析鼻祖:威廉·江恩

1、江恩的技术策略

做空的策略
1947年8月份的时候,百事可乐的股价是30块4毛5,而这个股价是从40块跌下来的。威廉·江恩说,这个股票的价格在不断地下移,所以说明股价的总体走势是在下降的。所以他判断,既然向下的趋势在形成,那么这个股票的价格还会继续下行。于是他在32块左右的价位就卖空了百事可乐。
江恩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判断,所以为了防止自己的判断出错,造成巨大损失,他在35块左右又设置了一个止损位,万一百事可乐的走势不降,反而涨,他立马止损,这样亏了3块钱,也就是亏30%,这一单交易就认错了。
到了1948年的时候,百事可乐的股票走势果真如江恩所料,它的股价掉到了20块,这比前一个40块的高位下降了50%。在江恩的交易体系中,50%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位,也就是所谓的支撑点位。如果一个股票的下行突破了50%这个点位,就意味着下行的趋势还要扩大下去。所以这个时候,你应该继续放空。但是同样地在21到22左右设置一个止损位,万一它反弹的话,把亏损止血在10%左右。
如果股价继续下跌,跌到一定的位置,比如高位的25%以下,在这个例子里面就是10块以下时,而且这个价格会在某一个位置出现很久的盘整,那这就意味着这个股票在这个价位上获得了很强的支撑力,这个时候可以反向操作的时候就到了。
比如说在1948年12月,百事可乐的股价跌到了7块5的价位,然后在这个价位上盘整了很久的时间,这其实就是显示回弹迹象,可以入手建仓了。果然,百事可乐的价格逐渐从7块5回调到了10块。

做多的策略
当一个股票的价格上涨突破50%的点位,甚至100%的点位的时候,就意味着涨势确立,还会继续往上涨。所以 你应该勇敢地放量补仓。再接下来等股价突破100%的阻力位的时候,你应该持有一段时间,获取更多的利润,然后进行反向操作。
当然,同样的道理,在做多建仓的同时,不要忘记设置止损位,以防止自己的判断出错,或者说市场有一个突如其来的变化,导致自己的胜利果实完全地被轻视。

威廉·江恩的技术分析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阻力位。江恩认为,50%和100%是最重要的两个阻力位。不管是往上还是往下,一个股票的价格走势会在这些点位的左右盘旋。那么如果突破了这些点位,那就意味着向上或者向下的趋势还会要持续一段时间。

2、江恩的操作原则

第一,把握投资者情绪
阻力位、阴线、阳线、趋势分析,这一大堆的名词后面反映的是人性。
股票涨到50%的时候就会产生阻力,因为在这个时候,涨得已经很多了,所以会有很多前期买入的投资者忍不住想要套利离场。因此在这个点位上,多方和空方的力量会有一定时间的拉锯。那么如果这个点位被突破,就证明多方的情绪占了上风,多方的市场情绪起来以后,除非碰到极端事件,一定会持续一段时间,直到碰到下一个阻力位,100%。那么在100%这个点位,自然也会有很多人希望获利离场,所以多空双方又开始拉锯。那一旦突破这个阻力位以后,价格就会持续一段时间的狂涨的趋势,因为大家的信念更加一致,投资者的情绪更加地被激发起来了。
当市场信念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就意味着没有新的资金入场,所以趋势扭转的可能性增大,这个时候你应该开始离场,或者转向了。
在散户占据主流的市场上,威廉·江恩的这套分析尤其适用。因为散户的情绪更容易被煽动,所以整个市场的价格更容易受到投资者情绪的影响。

第二,止损原则
不管是买入还是卖空,一定要设置止损线,永远不将自己置身于过大的风险中,永远不对自己的判断过度自信。也就是说你要学会敬畏市场,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市场在什么时候逆转,所以一定要设置止损线,保护好自己的利润。

第三,保守投资原则
江恩提出,不要过度交易,不要轻易改变立场和分散投资等原则。这些我把它们统称为“保守投资原则”。江恩认为,一年中你要把握住几次交易机会就行了,千万不要频繁地交易。因为频繁交易的过程中,你失手的概率一定会比较大。
这一点其实和利弗莫尔的交易原则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利弗莫尔说,我从来没有因为我的观点而赚过钱,我总是因为我“不动”而赚钱,这说的也就是,要以静制动,不要过度交易的原则。所以你会发现,这些所谓的顶级智慧中,其实都是有相通之处的。

第四,不要轻易改变立场
散户特别容易犯的错误是轻易改变自己的立场。我们A股市场上的股民最喜欢打探内幕消息。经常会轻易地相信别人的一句话就入场或者离场,结果造成了很大的亏损。所以在没有明确的股市转向的理由时,不要轻易地离场,也不要轻易地入场,不要轻易地转向,你要跟随着市场的波浪才能够赚钱。

第五,分散投资
不要轻易地在一只股票上赌上全部。江恩认为,任何一次交易的金额都不应该超过所有本金的10%,在这个情况下,如果你还严格地执行他所说的10%的止损点位操作的话,那么即使这一把交易你失败了,你的总损失也能控制在1%之下,对你的整个财富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3、江恩的结局

江恩凭着自己的这么一套技术操作手法,纵横了华尔街几十年,真的是被奉为神一样的存在。但是,在他的晚年时光里,他的交易战绩一点也不出众。尤其在1934年以后,他对局势的判断屡屡发生错误,到去世的时候,他的账户里只有寥寥的数十万美金。
原因其实和利弗莫尔一样,他处在美国市场上一个比较特殊的年代,当时的市场监管非常松弛,散户占据绝对优势。所以,短线操作、题材炒作是那个时代的常态,也正因为此,那个时代的投资者自己的一套交易逻辑,而江恩是准确地把握了这么一套规律。
而在1934年之后,罗斯福新政对整个金融市场进行了严格的监管,美国金融市场的整个风格为之大变。而江恩没有完全地追上这一次的时代转变,他所认为的历史规律会永远不断地重现,其实在一个市场真正地发生结构性的转变以后,这些规律就变掉了。
任何人的成功是时代的成功,你真正要做的是要把握住一个时代的大势和转折。


三、价值投资:巴菲特和芒格

1、巴菲特和芒格的价值投资

巴菲特投资了一家小企业,叫喜诗糖果。这家企业在1972年的时候是以15倍的市盈率出售的。按照巴菲特要求买价廉物美企业的原则,这个价格其实是偏高的。但是芒格劝他,与其花低价买一个中等的企业,不如花比较合理的价格买一个优秀的企业。这家企业在基本没有增加运营资金的情况下,从1972年到2007年,一共为他们创造了13亿美金的税前利润。
巴菲特还重仓了很多大企业:可口可乐,占据着全球软饮料市场的40%;吉列刮胡刀,占据了全球刀片市场的60%;箭牌口香糖。这些都是平常生活中天天都能见到的品牌。但和我们一般人不同的是,巴菲特和芒格对重仓的定义是,一直持有,只增持,不卖出

从这几个案例中找到巴菲特、芒格投资的成功经验,总结几条。

  • 第一,坚持持有一个好企业。你无论是在1919年,1938年,1988年,任何一个时点买入可口可乐,持有10年,都是非常赚钱的。
  • 第二,便宜不是投资的第一要素。刚才说的喜诗糖果,合理价格的优秀企业,才是最佳的投资标的。
  • 第三,买入有“护城河”的企业。刚才列举的都是有商誉、有品牌的企业。当你说到口香糖、软饮料、刀片的时候,你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箭牌、可口可乐、吉列,这才是企业最大的护城河。

这些都是巴菲特、芒格成功投资的来源,但是,这不是价值的根本来源。我们再把它往下深挖一层,你会发现,巴菲特这些最成功的投资具有几个重要的特征

  • 第一, 他集中投资的大多是美国,或者是北美的企业。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美国企业的持续高增长。尤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美国的企业迅速地全球化,赚取的是全世界的利润。巴菲特投资的大半是美国企业,而且是美国企业中最具代表性的伟大美国企业。
  • 第二, 他集中投资的大多是消费行业,而且是消费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技术革命推动了人类消费能力的极速提高,从一个匮缺时代走到了一个盈余的高消费时代。而这个时代,“裹腹”不再是第一追求,品牌就显得尤其重要。美国品牌在这个时代变成了全球品牌。换句话说,为巴菲特、芒格提供源源不断利润的是全球中产阶级的兴起,是全球的消费力。

巴菲特和芒格的成功,当然和个人智慧、能力、眼界都密切相关。但是追本溯源,他们投资的是美国世纪和美国企业,他们最牛的地方就是来自于对这个趋势的把握和坚定不移的追随。换句话说,巴菲特的投资成就是二十世纪美国资本主义的伟大胜利,这才是他投资价值的根本源泉所在。
一个真正厉害的人,就是要准确地把握住时代大势,然后坚定地、毫不犹豫地顺应这个大势。在正确方向上的小进步会是惊人的成就,而在错误方向上的大进展,可能导致的是荒废,甚至是灾难。 巴菲特也投资了一家报纸,刚开始业绩也很好,但在互联网的冲击下,这个企业的下滑还是没有办法避免。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发现,巴菲特、芒格的投资理念并没有变化,但是一旦时代大势没有把握住,即使是他们这样的高手,也没有办法取得骄人的战绩。

2、价值投资的原则、理念

第一,市场先生
市场先生的纸面意思就是,当我们做投资的时候,你要想着自己有一个对手,他叫市场先生,他每天都会想着买你在公司的股份,或者卖给你他在公司持有的股份。而且他非常情绪化,出的价格会随着自己的心情而变化。所以,你要跟他做生意,就必须注意他的情绪变化。
巴菲特使用“先生”这个词的时候,他们已经完全没有把市场看做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赋予了市场一个动态的人格化特征。换句话说,投资机会是可以寻找的,世界上是绝对不存在无条件的有效市场的。你要做市场投资,就要学会把控市场上的人性。

第二,安全边际
安全边际是不能支付过高的溢价,买一个价格接近或者高于其价值的企业,就是违反了安全边际原则。巴菲特从来不去追求过热的题材或企业,就是基于这个道理。

第三,能力圈
能力圈的意思是只投资自己看得懂的企业。巴菲特和芒格所做的最著名的投资,大多是普通商品企业这都是和我们普通人息息相关的商品。很容易分辨好坏,然后对企业价值作出最直观的判断。
典型的反例就是,巴菲特一直不投乔布斯时代的苹果企业。尽管他们都承认,这是一家伟大的公司,是一家改变世界的公司。但从投资的角度而言,他们更需要确定性的结果,而不是不确定的伟大。乔帮主年代的苹果公司充满了想象力,这对世界是个好事,但是超出了他们对未来结果的认知。所以尽管被很多人嘲笑是老古董,两位老先生还是按兵不动。
一直到库克时代,苹果从一家天马行空的企业变成了一头利润非常稳定的现金牛,他们才开始大量入手。

市场先生、安全边际、能力圈,这三条原则都是基于人性的原则,是完全可以跨越时代背景,被我们复制、模仿的。

3、不可以复制的是市场

我们不能够生搬硬套他们的价值投资理念,因为市场的条件是不可以复制的。

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股市上价值投资很难。有两个原因。

  • 第一,中国的大盘和个股呈现出强烈的同涨同跌的趋势,市场的波动太大,有时候你即使找到了一个很牛的标的,但是市场过度的波动,也会把它的收益侵蚀干净。
  • 第二,从90年代到现在,很长的时间段内,咱们中国的人均收入极低。一直到2005年以后,我们才慢慢有了城市中产阶级的概念。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低收入群体是根本没有办法做价值投资的。一个人要具备一定的财力,而且对流动性的需求不大的时候,才有可能学习做长期的价值投资。
  • 第三,A股市场从建立开始,就不完全是一个替企业筹资的场所,它肩负着很多的政策目标。所以A股市场的表现并不能够很好地反映这二三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成就。中国经济增长的价值并没有完全在A股市场上得到体现。这二十年中,中国经济增长的价值最大程度地反映在房地产上。

不同地方,不同环境下的价值投资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你如果去生搬硬套价值投资的概念的话,无疑是削足适履的举动。

4、未来的预判

下一个时代大势在中国
如果不出现大的变动,比如像世界大战这样的变动,那么下一个时代大势就在我们中国。
互联网技术的最大好处是提高效率,也降低成本,将点状的人力、物力集中,然后连接成网络。那么这个网上的点越密集,产生的协同效应就越大,降低成本的速度就越快,利润也就越高。而这种利润可以反哺技术,使得技术不断地进行迭代和提高,所以网络越大,越密集,技术发展的迭代就越快。中国从9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城市化和人口迁徙,恰好为这种巨大的网络提供了物理基础。再加上中国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我们的人口集中度非常之高,比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这几个地方,人口的密度就特别大,所以技术产生的协同效应比大家想象的要高得多,而技术进步的速度也就会更快。
另外一个有希望的地方是印度,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结构和技术革命可能产生化学作用的地方。

未来的价值是人的创造力
中国的中产阶级在悄然兴起,财富的长期增值保值成为迫切的现实需求。而且快速的全球化,为未来资产的全球配置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所以,这就为中国人的价值投资,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巴菲特和芒格的投资原则,市场先生、安全边际和能力圈,不会变。但是变的是投资标的。就像上个世纪是可口可乐这些消费型商品的世纪一样,要按照巴菲特选择企业的标准,这个世纪的腾讯、阿里、谷歌、亚马逊、脸书这些企业,都可能不会进入他的投资篮子。因为巴菲特投的是资本,而这些新型企业共同的核心是员工的创造性。未来人的创造性,将会是最值钱的资本,而这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向性改变,就会使得价值投资的内核改变方向了。
所以说,价值投资的理念可能是长青的,但价值投资的游戏规则会变。我们没有办法简单地重复巴菲特的成功,所以你要学的是他的这些原则,然后把它放到时代背景下去重新诠释。
未来价值投资的原则是,找到那些最具有活力、组织创造力和人的创造力的企业。


四、反身性:索罗斯

1、索罗斯的哲学:反身性理论

题目:请判断,美国股市是不是处于牛市阶段。
在传统的语境中,如果你认为美国股市处于牛市,这句话是真的,那么我们可以将它定义为一个知识,就是你获得了某一种知识,用它来指导你的行动,如果是牛市,我就跟进。问题是,美国股市是不是处于牛市,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当前全球投资者,包括你在内,你们的想法和决策决定了美国股市未来是不是牛市。所以假设“美国股市是牛市”这个观点被我们很多的投资者所接受了,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急切地要进入这个市场,然后就推动价格继续上涨,使得“股市是牛市”这个假设变成了一个现实,而这个观点也得到了印证。观点和事实中间,就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动态反馈机制。所以美国股市是牛市,这不是一个静态的认知,它是由参与者创造和改变的一个动态过程。
在索罗斯的理论体系中,没有一个静态的均衡,只有“动态”和“反馈”,任何一个时点的市场价格都是市场序列的一个截面。你如果理解这个序列,那么不管市场在哪个位置,你自然就能做好投资决策。
所以,所谓反身性理论,或者说动态和反馈机制,就像索罗斯自己说的,参与者的意识决定了未来的走向,而未来会因为个体的当前决策而不同。他不给你一个具体的标准答案,他告诉你的是,世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但是在这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间,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

2、反身性理论的应用例子

第一个例子:60年代多元化经营潮流
上个世纪60年代的后期,随着投资组合理论的发展,美国的企业界开始兴起了一股多元化经营的浪潮。然后大家就开始相信,风险分散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
在索罗斯的理论体系中,多元化经营,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基本趋势。大家的信念,风险分散增加价值则是一个主流偏向,也就是市场上各种倾向性的观点互相抵消以后,最后占主导的观点。正偏向就是我们所俗称的多头市场,而负偏向就是我们俗称的空头市场。
在风险分散增加价值这么一个主流偏向下,多元化经营的公司就开始产生市场溢价。所以一个公司只要宣布自己收购其它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股价就会开始上涨,而索罗斯就把这个定义为“实现价格”。
和很多学院派经济学家对均衡有一个执念不一样,索罗斯认为这三个变量(基本趋势、主流偏向和实现价格),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变化,互相加持的过程中间。正向的反馈会形成繁荣,负向的则形成萧条。所以我们要观察,如果三个变量开始进入反馈过程,就是入场赚钱的时间。
索罗斯当时意识到,多元化集团公司溢价这么一个反馈的机制已经开始形成了,所以决定全力地进入这个市场。当时,市场上很多公司想方设法地去收购其它的公司,把自己包装和转型成集团公司。 然后市场就对它们的决定抱以一个正向的反应,而股价就开始上涨。股价的上涨就使得企业有更多的钱去进行收购,这样又使得被收购的标的价格也水涨船高。 这样下来以后,整个市场对多元化增加价值的预期就更加地强烈,然后促使价格进一步上涨。更多的企业就蠢蠢欲动地要加入到这个游戏中间,而同时市场上其他的参与者,像什么事务所去帮着进行各种会计、审计的处理,使得账面更加好看。基金经理们纷纷地重仓多元化的集团公司,分析师不断地唱多,学术圈也进行了各种研究证明多元化经营的好处。
这些都是反馈里面的一个部分,也促使了价格进一步上涨。那么在这个市场上的玩家自然赚得盆满钵满。索罗斯的策略,让他完美地抓住了这一次正反馈的机会。但是索罗斯也意识到,这个反馈机制不是一个稳定的均衡、预期,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主流偏见,它在里面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因为价格的进一步上涨,你必须依靠越来越强的主流偏见,所以负向加强的反馈机制就变得越来越脆弱。现在只要出现一点点的反面信息,就可以中断,甚至扭转这个反馈
后来到了60年代后期的时候,就逐渐有人意识到,多元化的溢价已经超负荷地运转了。索罗斯这个时候就开始撤出这个市场。随着某一次收购行为的失败,市场的价格就开始下降,主流的偏向转向,然后下降的趋势反而进入了一个自我强化的程序,市场就从繁荣转入了萧条。但是索罗斯又完美地躲过了。

第二个:1997年狙击泰铢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亚洲四小龙”起飞,全球就出现了一种认知“东亚奇迹”。这么强大的认知在市场上就加速了对这些市场的乐观预期,导致这些国家的币值不断地创出新高。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的时候,索罗斯仔细分析之后,认为正反馈的机制进入了一个非常脆弱的阶段,只要市场有足够强的负面信号,就可以中断这个过程,转入一个负反馈。于是,他就选了最脆弱的泰铢下手,募集了数百亿美金,开始做空泰铢。有一天甚至让泰铢的下跌幅度超过了17%。这么一个强的信号就使得市场的正反馈不但被打断,反而迅速地转向,形成了负反馈,市场上形成了恐慌性的抛售。预期从“乐观”转为“悲观”,甚至转为“超级恐慌”。泰铢的失守继而导致了市场对整个东南亚货币的预期扭转,短短几个月,负反馈迅速地蔓延开来,形成了一个多米诺骨牌的形式。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内,索罗斯从这个负反馈机制中又赚取了上百亿美金。

3、反身性理论的启示

“市场”在索罗斯的脑子里从来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变化,互相反馈”的演变过程,他投资的成就,都是基于对这样一个循环的深刻理解。
他这种想法其实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来讲很有意义,我们要理解:无论在什么时点上,市场总是会显出一定的偏向的,而且这种偏向会影响到它预期的事件。也就是说,市场的观点和市场价格是一个内生的关系,价格被观点倾向所塑造,观点和倾向被价格所加强或改变。
对个人来讲,投资是要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在我们决策的过程中间,其实我们特别容易陷入一个静态分析的窠臼。比如说“某个价位买某个产品”,其实这种表述就特别静态,咱们真正要分析的是,市场动态演化的可能方向。


五、像正常人一样:彼得·林奇

1、蜡笔理论

蜡笔理论其实换一句话说叫简单性原则。我们人类都有一种追求复杂性的倾向,迷恋那些复杂的概念和框架,却往往忘记“唯有简单,才可能正确”这个道理。在投资上,我们学习了各种知识,却常常是听过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投资和做人一样,要求你在很多底层的逻辑上做自己(be yourself)。
彼得·林奇始终认为:我只不过做了和散户一样的事情,所以任何人都应该可以这么做。他有一条原则,就叫做“不投资任何一个业务不能用蜡笔描述清楚的公司”,这就是他的蜡笔理论。
他最常干的一件事儿是陪他的女儿逛大型商场。进商场以后,如果他的女儿在某个店铺或者某个商品前停留特别久,就会引起他的注意。有一次他陪女儿去逛商场,就发现了一家叫“美体小铺”Body Shop的化妆品店。他觉得这个味道实在是又奇怪又难闻,但他两个女儿却是“流连忘返”。回家以后他就开始查这个公司的信息。发现这个化妆品牌号称用水果、蔬菜做成,源自一个英国家庭妇女的后院。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这个品牌已经俘获了英美十多岁少女到五六十岁老太太的心,它的产品就这么几个简单的关键词:天然、有机、色彩鲜艳、可爱。看到这个以后,彼得·林奇果断地入手了这个股票。之后几年,随着Body Shop的全球风靡,这笔投资取得了不菲的收益。
1990年的时候,他得知美国有一群七年级的小学生,他们进行了模拟投资组合,取得了令人惊异的成绩,比当年的标普指数高出1倍不止。然后他就去访问了这个学校,发现这群小学生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着读一些财经报道,做一点简单的分析而已。而他们的基本原则就是:我们觉得喜欢,而且又觉得很好用。本着这个原则,这些孩子的股票池里包括迪士尼Disney、麦当劳McDonald’s、沃尔玛WalMart、哈斯布罗HABRO。他们选股的理由分别是:“有哪个孩子能抗拒迪士尼啊?”“人人都吃麦当劳呀!”“爸爸妈妈每个礼拜都带我去沃尔玛。”“哈斯布罗,这可是一家玩具公司啊!”就这么简单。这些小朋友当年唯一失败的选股就是IBM。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你们选IBM?他们的理由是,大人们都喜欢这个股票。确实,这是专业基金经理们十多年来都青睐的著名股票,孩子们不太理解这个股票,只是因为大人喜欢就选择,于是遭遇了“滑铁卢”。
这种“说人话,做人事”的原则,就是彼得·林奇的核心投资逻辑。他认为,散户和专业投资者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投资应该是一个简单直接的事情。只要你像正常人一样思考和投资,就可以了。
基于这种简单性的原则,彼得·林奇就告诉我们,在仔细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有时候要警惕“信息过载”的问题。因为只要最核心的信息就可以帮助我们作出最正确的决策,太多的信息有时候其实伴随着噪音,反而会妨碍我们的思考

2、有效和有限分散

彼得·林奇有一个称呼是分散投资的大师。理由很简单,就是说他的股票池里常常有1000多只股票。他的分散策略可不是那种平均主义的分散。他主持的基金金额非常大,所以他把自己的所有资金分成两个池子,90%和10%。90%的资金是放在最多几十个重仓股上面,这一部分资金,他并没有经常换手,持仓是非常非常稳定的。另外10%的资金,放在几百只他在调研中发觉的“可能的潜力股”上。那么这个10%的资金池,其实相当于一个“人才库”,便于他进行长期的观察。过了几个月、几个季度,如果这里面有一些股票不符合他的要求,就换一批新血进来,然后再经过一长段的检验,如果某些股票稳定了,就可能会进入重仓股。
这样的分散投资,其实相当于一种皇帝选秀似的分散。小池子是大面积“选秀”,真正到稳定的“嫔妃”级别,得经过重重考验。所以这种有限的分散就既保证了他的投资的稳定性,又保证了他的投资风险可以进行有效的对冲。

3、逆向选股

彼得·林奇不喜欢那些太热的行业,比如在当时的科技、医疗行业,原因是他觉得这些行业都有估值过高的风险,而且因为一个行业在上行的时候,想进入的竞争者会特别地多。竞争者一多,一个企业就很难赚钱。所以,他反而会偏好一些低迷行业的领头羊。因为在低迷行业中,弱者更容易被淘汰出局,幸存者的市场份额会随之扩大,反而赚钱
比如说白色家电企业,在八、九十年代的美国,绝对是一个下行的行业,而当时的计算机是一个上行行业。他却不选这种计算机股,反其道行之,选择了几个优秀的白色家电行业的企业进行重仓,然后在中短期的时候取得了非常好的收益率。
这一点对我们中国的投资者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国的市场大,收入的分布是非常不均衡的,所以一个产业在这里是下行的,在另外一个区域未必是下行的。也就是说,产业和行业转移的空间很大,所以看似下行的行业,未必不是赚钱的行业。

4、彼得·林奇对投资的看法

彼得·林奇对投资的根本看法是,投资是一门艺术加科学再乘经验的学科。
艺术的意思就是不能死板地静态分析,当时有很多人对量化分析太过迷恋,总是想回去搞一个模型,就陷入了静态分析的框架里面。但是,没有这种科学精神也不行,搞投资也不是什么天马行空的印象派做法,以为投资真的可以像大猩猩选股一样,其实很多时候基本面的分析读是必不可少的。投资是一个非常实践性的行业,不是说你坐在这儿看两本书,然后背下两条原则,你就真的成为投资大师了。所谓的大师,都是不断地淬炼自己而形成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投资是艺术加科学再乘经验的一门学科。
这句话对我们普通投资者也是非常适用的,我们要学习金融知识,但是不要静态、固化地去理解知识,而且一定要自己动手,不断地实践,这样才可能在投资上取得真正好的成绩。


六、时代与个人,历史在动态演化之中

《困惑之惑》《惊人的幻觉和大众疯狂》

  • 普通人投资自己,聪明人投资给时间,而真正的高手是会在这个基础上投资给时代。
  • 投资大师们不同的投资技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取得辉煌成果,并不是偶然的,而是跟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的不断变化,甚至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技术进步的发展程度是息息相关的。
  • 历史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普通人学习原则,聪明人学习心法,而真正的高手不会停留在这些静态的分析之上,他永远关注的是事物的动态演化。
  • 如果时代是一张纵横交错的网,那么个人就像一个个的点,我们的人生轨迹是一根一根的线。你要怎么成为最亮的那个点,划下最深的那根线,那么可能最要紧的是,跳出网外,力图去站在高处,用动态演化的思维看清楚时代大势,抓住机会成就自己。

GOOD LUCK!


你可能感兴趣的:(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笔记,利弗莫尔,威廉江恩,巴菲特,芒格,索罗斯,彼得林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