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笔记:《资治通鉴[10]》“子思与卫侯”一言堂的后果

图片发自App

“子思与卫侯”  一言堂的后果

【原文】

子思①言苟变②于卫侯③曰:“其材可将五百乘④。”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⑤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⑥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⑦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注释]

①子思:孔丘的孙子,名伋,字子思,战国初期哲学家。

②苟变:战国时卫国人。 

③卫侯:指卫慎公。

④其材可将五百乘:古者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五百乘,就是三万七千五百人的部队。

⑤连抱:合抱   

⑥爪牙:指猛将。

⑦干城:保卫国家;干,盾牌,引申为保卫;城,城墙,用来比喻卫国的将领。

[译文]

子思向卫侯推荐苟变说:“他的才能可以统帅五百辆兵车。”

卫侯说:“我知道他有大将之才,但是他曾经做过政府官吏,下乡收税的时候,吃了百姓两个鸡蛋,所以我不用他。”

子思说:“圣人任命官员,是用人之才,就像建筑师选用木材一样,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比如杞和梓,两木皆良材,长到几人合抱的大树,中间有几尺是朽坏的,优良的工匠还要拿它来用,不会整棵树都丢弃了。现在国君您出于战国时代,正需要爪牙之士,就因为吃了百姓两个鸡蛋,就抛弃了捍卫国家的大将么?这消息千万不要传出去,一则为人耻笑,二则天下之才,觉得自己有点缺点,都不敢到卫国来了。”卫侯再拜说:“我谨受您的教诲!”

【原文】

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

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引不已,国无类矣!”

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译文]

卫侯做了一项错误的决定,但是群臣同声一致赞同,就像一个嘴巴在讲话一样。

子思说:“在我看来,今日之卫国,就像孔子说的‘君不君,臣不臣’,一样一样的!”公丘懿子问:“为什么说卫国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呢?”子思说:“人主自以为是,臣下就不会说出自己的意见。做对了,自鸣得意,还会排斥别人的意见;何况卫侯说这意见根本就不对!群臣还同声唱和,那不是助长他的罪恶吗?人主不审察事情的是非真伪,而是喜欢听别人的赞美,没有比这更昏暗的了。群臣不揣度事情的真理所在,就阿谀奉承,争取君王的好感,没有比这更谄媚的了。君暗臣谄,这样的统治阶级来领导人民,人民绝对不会认同。再不改变这种风气,国家就要灭亡了!”

子思对卫侯说:“国事日非,君上的卫国越来越差了!”

卫侯问:“何出此言?”

子思说:“事情演变到此,是有原因的。国君讲起话来自以为是,卿大夫就不敢提出反对意见;卿大夫讲话也自以为是,士人庶人也不敢提出反对意见。君臣都自以为自己贤能,下级群众也同声赞美,一级哄一级,随声赞美的有福,出言反对的遭祸,这样,有益于国家的善言善政,怎么能够产生?《诗经》上说:‘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都自称是圣贤,谁能辨别鸟的雌雄不?说的就是卫国君臣吧!”

[点评]
子思的意思很清楚,君臣之间只有相互坦诚,才能众志成城,治理好国家。领导搞一言堂,文过饰非,搞得大家都噤若寒蝉,不敢说真话,成天揣摩着领导的心思拍马屁,非亡国不可。

下级不敢给上级提意见建议,一味附和,即便上级正确也堵塞了集思广益的渠道,如上级不对则更是误国误事。长此以往,其消极影响足以亡国败事。而要下级敢于给上级提意见,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上级需有容人的雅量和择善而从的智慧。

你可能感兴趣的:(【晨读笔记:《资治通鉴[10]》“子思与卫侯”一言堂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