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7年开始于焦虑、结束于坦然,是她帮了我!

#师北宸21天写作训练营Vol.1#

2017年4月25号,孩子姥姥离京。

从此,24小时的陪伴,就只剩下我和娃两个人……


心里种了根草,逐渐蔓延,无边无际。

夜晚4点,李小李再次夜醒,安抚之后,上下眼皮像是绝缘体的两级,再也合不在一起。我顺手拿起手机,逛各种育儿群、睡眠群、海淘群,学习看婴儿便便颜色,了解怎么护理红屁股,海淘湿疹护理膏。自从自己全职带娃,这样的夜晚已经不知道重复多少次。一个新手妈妈的迷茫,在没有老人帮忙的情况下,焦虑感冲到了极点。产后脱发越来越严重。

心理学上把焦虑、紧张、沮丧等情绪统称为负面情绪,在人类长期的进化过程当中,进化出了两条应对途径:解决或者逃避。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那些坦然接受负面情绪的人幸福感更强。

但是,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了一个结论,却没告诉我们到达的路径。


成长就是认知升级

那个时间段,董卿策划主持的《朗读者》很火,节目登陆微信小程序后。我会在陪娃玩耍的空隙听一听。「重要的一天」系列节目有一期邀请的是60多岁的台湾剧作家金士杰,他用“奇幻”来描述了他老年得子的那一天,他朗读的是《相约星期二》。那时,李小李刚能撑起自己的身体,每天都是努力撑起胳膊、练习婴儿俯卧撑。看着眼前的小生命,我突然明白了一点生个孩子的意义。


如果你想体验如何对另一个人承担责任,想学会如何全身心的去爱的话,那么你就应该有孩子。——《相约星期二》

这个认识对我极其重要。

傅盛在认知三部曲中提到人的四种认知状态: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

知道自己不知道——有敬畏之心,开始空杯心态,准备丰富自己的认知。

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规律,提升了自己的认知。

不知道自己知道——永远保持空杯心态,认知的最高境界。

有这个认识和没这个认识之前,我就像是两个人。而一秒钟前后不同的两者,其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区分了这四种状态。放开自己,保持空杯心态,一个人才有可能真正成长,实现跨越。

看看第二天我的朋友圈状态,变成了这样:

“没有了复杂的分析和推理,世界被解构成颜色、形状、材质、声音、味道等,人体五官能直接觉察的内容。因此,风吹起的小草摇曳的身姿,以及太阳照射后留下的影子,都自然而然的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而这些也自带不可救药的魅力,来展示这个世界的美。”

以前是被动应对孩子的问题,现在我开始陪着孩子看世界。


管理负面情绪的关键,在于能力的恢复和提升。

月嫂在短短的26天里,教会我一件事,那就是:孩子不会莫名其妙的哭,背后肯定有事。她说的这个背后的“事”就是需求,饿了、困了、不舒服了、或者就是无聊了,行为的背后隐藏的是深层次的需求,孩子如此,成人亦然。人的负面情绪背后都是因为“无能”,因为没有足够的掌控力,来影响事物的走向,所以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我的焦虑,不只来自于孩子每天的屎尿屁,还有我作为全职妈妈脱离社会协作后的孤独感,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

当我「知道自己不知道」之后,我开始刻意丰富自己的认知,而不只是像救火队员一样应对生活中的问题。我给自己设计了几项活动,定期执行。

1,每天,我都会和孩子的姥姥、姥爷通个电话,说说孩子、聊聊他们;不是雾霾很重,我都会带着孩子去户外活动1-2小时;每周,我都会和好朋友通电话,交流育儿困惑和生活感悟。我在刻意保持与周围人的良性互动。

2,感谢知识付费让在线课程变得这么容易获得,而且价格低廉。我加入了几个学习社群,每天打卡、分享,不仅学习到了新的知识,保持了头脑的思考强度,还主动加入了社会协作。

3,Kindle夜读,维护神圣时间,耕耘自己的家园。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不再刷公众号、逛各种群,而是开始主题阅读。同一个主题,每月打开三四本书,交叉平行阅读,对一些核心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018年春节,我发了这样一个朋友圈:

过去的2017,我:错过了很多次的同学、老乡、同事聚会,错过了很多次的逛街扫货,错过了很多次的刷剧、追热点;收获了满满的成长照片和短视频,收获了追随孩子视角下的自然美,收获了沉静下来的心和对过去件件蠢事的反思。


如果只能说三个关键词来总结2017年,那就是:焦虑、成长、坦然。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2017年开始于焦虑、结束于坦然,是她帮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