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是最好的成全(2)

我家门前是一个很大的赛场,因此会有很多孩子在我家门前学骑车。那时我家没有“二八型”的轻便自行车——就是小号的那种,更容易让孩子骑行,只有载重式的凤凰自行车。这种自行车体形高大,孩子学习的确需要勇气。我是属于勇气不够的人,自然不敢学。记得父亲也教过一次,但没有学会。于是不会骑车便成为了一大障碍,成为了“三大不会”之一。这“三大不会”便成为了我童年时自卑感的起因。后来直到初三那年,才算是学会了骑自行车。

除了这“三大不会”,我的自卑感还来源于一个不好的习惯——习惯性吐口水。事实上究竟是病还是习惯,我到现在也还没有弄明白。只是知道我读一年级的时候,外婆住在我家,是一个常咳嗽的老人,或许是有病吧。可以想见,我是经常与外婆在一起的,但更多的细节已经记不清了。只是依稀记得,外婆经常坐在灶前,老是咳嗽,母亲也是用一个小碗给她盛些饭菜,单个儿吃。

我是不是被传染,也不清楚。只是清楚地记得在读五年级的时候,我一个人坐在教室最后面,而且离同学的课桌有些远,因为同学们都嫌弃我。不过有些庆幸,教室地面是泥巴的,地面上一层厚厚的尘土,口水一落地也便被尘土覆盖了去。可想而知,自卑感是很严重的,但这一层厚厚的尘土倒是像我的救星,给我遮掩了不少不雅。

最让我感恩的就是我当时的数学老师,他不是班主任,但与我同村。数学老师讲课时口水也比较重,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总之数学老师非常喜欢我,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我的数学成绩非常好。我清晰地记得,语文成绩非常普通,支撑着我学习热情的就是数学。在这种语文成绩一般,总成绩却可以进入班级前三,可想数学的确是不错的。数学老师喜欢我也就合情合理了。

现在看来,数学成绩好,或许是自卑感转化的结果。记得三年级前,我的成绩都比较普通。后来与同伴们玩得少了,也许也是为了弥补自卑感带来的不足,于是便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学习上了。成绩也就慢慢好了起来。

习惯性吐口水,一直持续到初三,自然不被同学们待见。但也正因为如此,我更加努力学习,因此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很认可我。但因不良习惯而产生的自卑却不曾隐去。不过因为成绩在班上数一数二,更多的是赢得了大家的赞许与佩服。初三中考后,我终于鼓起勇气给父亲写了人生第一封信,表达的我的担心与自卑,父亲也很是慎重,便带我去万年人民医院——当时我大舅在医院做医师。结果是我是一个正常的人,什么问题都没有。看来吐口水的确是习惯性的。

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再加上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到处都是楼房,不再是泥巴地了,因此这种不良习惯必须得改。后来读师范了,也爱美了,不多久便改正了。难怪人们常说,有些事,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好了。

总得来说,我是一个自卑感较强的认,但因为老师的不嫌弃,加上自己的努力学习,让优秀的成绩迎来了同学们的羡慕。于是各种自卑感慢慢消散,并不是朝向自卑情结发展。最终让自己成长为目前还算比较优秀的人。

回到我的学生,我教了他们六年,其中有两个孩子,一个男孩姓叶,一个女孩姓夏。直到六年级毕业,连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口算都成问题。每每在课堂上,他们自卑感实足,到了最后压根儿就不把自己当成课堂上一员,既不思考,也不参与。

但是在其他方面还是很不错,下课后仍然能够与同学嬉戏打闹,看不出有什么自卑。事实上,在这六年里,我作为班主任从来没有放弃过他们,很多班级活动都会有意让他们参加,也正因为如此,在各项活动中,他们能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他们在班上不是多余的人,而是其中的一份子。

与家长沟通,我也能做到客观评价,引导家长要从多方面评价孩子。在老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这两位孩子只是在文化课堂上会表现出自卑感来。一旦脱离了文化课堂,在其他课堂,以及其他各项活动,压根儿就看不出来他们有什么异样。因此他们并没有向自卑情结发展。

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以及自己的学生六年来的艰难成长,我深刻地体会到,自卑感,或者称为局部自卑感,也许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但会不会发展成为自卑情结,这与家长和老师必定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作为老师,我再一次明晰:教师的使命就是成全孩子一生的成长,因此我们要学会“看见”孩子。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看见”,鼓励、肯定是对孩子的一剂良药。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见”,是最好的成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