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被爱。
当最基本的爱和被爱的渴望受到威胁时,我们就会用不一致的沟通方式来维持一段关系。
任何一种沟通都包含两个方面的信息:言语信息和情绪信息。
某个人在做言语陈述时,会自动地传递出包括表情、姿态、语音语调在内的多种信息。
这些非语言的信息往往反映了人们内心的真实状态。
当人们的言语信息和情绪信息相互矛盾的时候,就会出现不一致沟通。
萨提亚认为不一致的沟通姿态包括:讨好、责备、超理智和打岔。
讨好、责备、超理智和打岔都是低自尊的表现。
—1—
我将做任何事
在自我、他人和情境的模型中,讨好型的人会充分尊重交往中的人和情境,但毫不在意自己的真实感受。
他们习惯于轻视自我,觉得自己无足轻重,毫无价值。
他们会通过自我牺牲、自我伤害和自杀来表达自我价值感。
当他们面对压力的时候心里的潜台词是:要想让自己能够活下去并且保持安宁,唯一的方式就是不顾自己的感受,对所有事情表示顺从。
讨好者有三大表现特征:
1、即使自己感觉不好,也会对别人和颜悦色;
2、忙于平息各种麻烦,只要人们看上去有一点点痛苦,就会把自己的时间、金钱甚至生命献给对方,以减少他们的困扰和麻烦。表现得好像自己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解决他人的问题。
3、坚持为出错的事情背负责任。
讨好者常常说:这全是我的错,没有你我什么也不是,我在这儿就是为了让你高兴。
他们经常表达的神情姿态是:无助,乞求,虚弱的身体姿势。
他们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好的过分的行为操守,如经常道歉、请求宽恕,哀求,乞求屈服。
— 2 —
我要让你感到内疚
指责是一种与讨好截然相反的姿态。
指责意味着藐视他人,而只考虑自我和情境。
喜欢指责的人常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如评判、命令和寻找他人错误。
他们除了会不断地挑剔苛责他人,还会倾向于拒绝别人的请求,一有机会,他们就会对别人的提议表示反对。
由于有爆发性的特点,那些经常责备他人的人也会时常断绝自己与他人的亲密关系。
他们会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自我惩罚和自我放逐上。
喜欢指责的人内心经常有这样的体验:我是孤独而且不成功的。当他们渐渐意识到孤独时,又时常会号啕大哭。
由于不肯承认自己的脆弱,他们只有在单独一人的时候才会哭泣。
他们深深相信如果将自己的低自尊暴露给别人,他们就会死去。
— 3—
我要从现实中分离出来
超理智的沟通模式轻视自己和他人的价值,仅仅关注环境背景。
这种姿态的显著特征就是:他们既不允许自己,也不允许其他人关注自身的感受。他们认为一个人一定要不惜任何代价以保持冷静和镇定。
成熟即意味着不去触碰、不去审视、不去感受、不去抒发我们的情绪感受。
超理智的人脸上总是毫无表情,他们站得笔挺僵直,将胳膊对称地抱在胸前,永远一副一本正经的样子。
在跟人交谈的时候,习惯于滔滔不绝地发表看似绝对正确的意见,显得明智而善辩。
他们无论说话还是思考都力求尽善尽美。
他们的想法是“如果要表述,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他们会不断运用复杂的术语、琐碎的细节以及详尽的描述,来证明自己永远都是正确的,而不去思考听众是否能理解。
在周围人的眼里他们的行为是僵化的、严厉的、具有原则性的、强迫性的、令人烦闷的,是不近人情永远正确的说理大王。
但其实他们心里想的是“我感到脆弱和孤立,但不能表现出来”。
所以他们会退出人群,承受孤独。
— 4—
我要否定现实
打岔是超理智的对立面。
处于打岔姿态的人似乎一刻也不能保持静止。
他们会不断地移动身体的某些部位,吹口哨、唱歌、眨眼或是坐立不安。
他们的行为显得不合时宜、多动并且毫无目的。
他们无法集中注意力。
他们不断变换想法,并且希望能够在同一时间做无数的事情。
他们企图将别人的注意力从正在讨论的话题上引开,因此常常在对话中脱离重点,离题千里。
打岔者相信,只要他们能够将注意力从任何有压力的话题上转移开,就可以生存下去。
对于打岔者来说,自我、他人以及他们互动的环境背景都不具有任何价值。
最后的话
应对姿态是我们自我价值水平的展示,自我价值感越高,应对方式就越健康。
讨好、指责、超理智和打岔这四种生存姿态都是低自尊的表现。
通过它们维系的关系都处在一种不健康不安全的平衡状态。
在这些状态下,人们将属于自己的权利拱手让给了他人。
在生活中,我们会根据不同的情境,去转换我们的生存姿态。
但是当在压力下沟通时,我们往往会更多地采用某一种姿态。
每一种沟通姿态都包含达到完善的种子。
讨好当中隐藏着关怀的种子。
责备当中隐藏着决断的种子。
超理智中有才智的种子。
而藏在打岔中的则是创造和变通的种子。
萨提亚认为我们需要清晰地区分自己的外在行为和内心渴望。认真审视自己的真实意图。
在沟通中了解彼此的感受,并在此基础上搭建相互沟通的桥梁。
我们需要将注意重点放在构建自尊上。
通过修正自己的旧有模式,重新建构自尊来实现表里一致的目标。
在萨提亚模式中,表里一致和高自尊是最主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