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曹文轩《草房子》,学6大创作技巧(6):不一般的乡下茅屋

/杜豆豆

创作技巧(6):以景寄情

在《草房子》中,曹文轩老师用他的生花妙笔,将一座普普通通的乡下茅屋,变成了孩子们心中的珍宝。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曹文轩老师也说他自己最擅长景物描写。他能将乡下茅屋变得不一般,靠的是这一招:以景寄情

那么,曹文轩老师在《草房子》中,是如何以景寄情的呢?

我总结了曹文轩老师在书中所运用的三种手法: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和对比描写。

第一种,静态描写。

比如,草房子,既是书名、地点,也是情感的聚焦处。草房子乍一听,很不起眼,不就是乡下茅草屋吗?有什么可稀奇的。怎么把它写得不普通,而且能够表达出作者的内心对草房子的珍重呢?

曹文轩老师是这么写的:

“这一幢一幢草房子看上去并不高大,但屋顶大大的,里面很宽敞。这种草房子实际上是很贵重的,它不是用一般稻草或麦秸盖成的,而是从三百里外的海滩上打来的茅草盖成的。那茅草旺盛地长在海滩上,受着海风的吹拂与毫无遮挡的阳光的曝晒,一根一根地都长得很有韧性。阳光一照,闪闪发亮如铜丝,海风一吹,竟然能发出金属般的声响。用这种草盖成的房子,是经久不朽的。这里的富庶人家,都攒下钱来盖这种房子。油麻地小学的草房子,那上面的草又用得很考究,很铺张,比这里的任何一个人家的选草都严格,房顶都厚。因此,油麻地小学的草房子里,冬天是温暖的,夏天却又是凉爽的。这一幢幢房子,在乡野纯净的天空下,透出一派古朴来。而当太阳凌空而照时,那房顶上金泽闪闪,又显出一派华贵了。”

大屋顶、宽敞,尤其不一样的是,用的是“考究”而“铺张”的茅草,这些茅草是“经久不衰的”,选草的严格是连富庶人家都望尘莫及的。

因此,普通的茅草屋,就有了宫殿一样的“古朴”和“华贵”来,通过这样略显夸张的渲染,作者的珍重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二种:动态描写。

比如,桑桑家的鸽子。在桑桑第一次遇到纸月时,桑桑家的鸽子是这样表现的:

“白鸽在天上盘旋着。当时正有着秋天最好的阳光,鸽群从天空滑过时,天空中闪着迷人的白光。这些小家伙,居然在见了陌生人之后,产生了表演的欲望,在空中潇洒而优美地展翅、滑翔,或作集体性的俯冲、拔高与穿梭。”

联想之后桑桑在纸月面前的各种表现,这样的动态描写不也反映的,正是桑桑对纸月的喜爱之情吗?

而在桑桑就要离开油麻地时,作者又是这么写鸽子的反应的:

“鸽子们似乎知道了它们的主人将于明天一早丢下它们永远地离去,而在空中盘旋不止。最后,它们首尾相衔,仿佛组成了一只巨大的白色花环,围绕着桑桑忽高忽低地旋转着。”

真的有这样的白色花环出现吗?

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这同样是作者在借着对鸽子的动态描写,在反应桑桑的内心。

这个花环,是桑桑心中的花环,是它对过去回忆的眷恋和告别。

第三种:对比描写。

比如,秦大奶奶的艾地。在秦大奶奶不能接受因为政策改革而失去自己曾经拥有的土地时,她和油麻地小学之间的关系是对抗的。这时,她那间小草房和周围的那片艾地,就成了对抗的象征。

作者是这么描写这片艾地的:

“艾前后左右地包围了小屋。风吹过时,艾叶哗啦哗啦地翻卷着。艾叶的正面与反面的颜色是两样的,正面是一般的绿色,而反面是淡绿色,加上茸茸的细毛,几乎呈灰白色。因此,当艾叶翻卷时,就像不同的碎片混杂在一起,闪闪烁烁。艾虽然长不很高,但杆都长得像毛笔的笔杆一样。不只是因为人工的原因,还是艾的习性,艾与艾之间,总是适当地保持着距离,既不过分稠密,也不过于疏远。”

看了这段描写,你会联想到什么?

这哪里是在写艾,这分明就是在在写秦大奶奶,写她无法接受现实的矛盾心理和难以融入的情感,也正是孩子们眼中那个难以接近的秦大奶奶。

之后,在经过了一系列和孩子们的相处之后,秦大奶奶被感化了。她和孩子们的关系,也从对立转到了和谐、亲密。

当秦大奶奶为捞起小学的一颗南瓜而落水身亡后,给她送葬的老师和孩子们,排出了一里多地的长队。墓地前,还专门为她种上了艾草。

书中是这么描写的:

“墓前,是一大片艾,都是从原先的艾地移来的,由于孩子们天天来浇水,基本上没有一棵死去。它们笔直地挺着,在从田野上吹来的风中摇响着叶子,终日散发着它们特有的香气。”

这里,艾草还是以前的艾草,还像以前一样直、一样挺,可却已经没有了“正面与反面的颜色是两样的”,也没有“碎片混杂”,更没有“保持着距离”,而是“孩子们天天来浇水”,“终日散发着它们特有的香气”。

同样的景物,为什么会有了迥然不同的变化?

不是景物变了,而是人的情感变了。通过对比,细腻的情感就被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综合上述:

静态描写融合渲染,能够将作者某种特定情感更为细致地表达出来;

动态描写,借助想象,能够更好地传达内心在外在行为上的映射;

对比描写,则可以通过对同一景物在不同时期的状态描写,细腻地表达心理变化。

境由心生,你眼中的景,其实都是你的心声。

(本文结束)

陪孩子一起快乐读书吧!我是杜豆豆,两个孩子的妈妈,爱读书、爱码字,欢迎关注我,在读书的路上快乐同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曹文轩《草房子》,学6大创作技巧(6):不一般的乡下茅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