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看艺术如何在一次次技术冲击下重获新生

科技的进步,也影响着艺术界。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机械复制技术——照相技术和电影的诞生和发展,对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绘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也给艺术界带来了恐慌。

同时,很多哲学家及思想家也谈论了自己的观点。有人支持这种艺术变化,有人则持批判态度。

德国哲学家、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也提出了这自己的洞见,并著此书。这本书是本雅明的美学名篇与代表作。


本雅明认为,复制技术的进步不过是将传统艺术“拖下了神坛”,极大地推动了艺术的大众化。艺术品不再神秘,也成为人人触手可及之物。

在书中,本雅明以他构建的人类艺术的价值体系(光晕、原真性、权威性)为底层逻辑,并将电影与传统戏剧、绘画、建筑、达达艺术、精神分析进行比较研究,肯定了电影,作为机械复制艺术,产生了革命性贡献:

真真正正地改变了人类的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改变了人类与艺术的关系。

电影丰富了人类的观照世界,增加了人们对世界的洞察并丰富了人类的生活,拉近了大众与现代艺术的距离。


本雅明还阐述了,从古希腊人对艺术品的复制,到后来印刷术及版画的诞生,再到照相机、留声机及电影的发明,这就是一场艺术复制技术从手工模式到机械模式的发展进程。是量变引发质变的结果。

每一种在艺术革命中所孵化出来的新的艺术形式,带来的也是人类审美观点的改变,并会激发社会及政治内涵的变革。

新艺术模式不断冲击传统艺术模式,这种变革具有里程碑意义。

如今,数字时代的人工智能,再一次让当代艺术陷入“自我怀疑”:AI会不会毁灭艺术?

当你掩卷,才发现我们现在所质疑和引起人惊恐的艺术变革问题,本雅明早已经进行深度剖析。我们的“自我怀疑”,不过是百年前的老调重弹。


这本“欧洲最后的知识分子”本雅明的著作,从哲学和艺术理论的角度,能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发,及巨大的思考空间。

 “专家伴读版”,让阅读更显丝滑。

你可能感兴趣的:(《技术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看艺术如何在一次次技术冲击下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