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无名,专心练剑--不懂业务的会计不是好财务

01

“你们财务的,算不明白账!

朋友小Z最近跟我抱怨,最近他们老板肝火比较旺,又冲财务发脾气了

“老板他说,养你们一帮财务,连个账都算不明白,还不如花钱去买一套先进的财务软件,可他哪里知道算这东西不是那么简单的。”小Z不无委屈的说,“要不是最近大环境不好,我早把辞职书拍在他脸上,拍拍屁股痛快回家了。”一边听着小Z的满腹牢骚,我大概梳理出事情的原委。

小Z在一家不大不小的互联网金融机构,自从2018年国家监管政策的明示和市场环境接连暴雷之后,幸运存活下来的互联网机构无一不是将合规要素放在首位。风靡一时的理财平台自然是不能干了,没有银行牌照就别想着吸收资金的事,通过电子系统将客户对接银行资金的“助贷”模式日益成为了幸存者的主流,也是唯一的经营模式。

所谓“助贷”模式,顾名思义,由互联网金融机构做场景端的信贷获客,经过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风控筛选后将特定客户推送给银行,由银行实施最终的放款,互联网金融机构不再参与资金层面的流动。换言之,是一个中间牵线搭桥的。

这个模式是十分清晰而简单的,但是当老板跟财务提出要算算清楚“做这个项目究竟执行中赚了多少钱,财务模型是怎样的”时候,问题可应运而生了。用小Z的话说,那是“跳进大坑里了。”

“我们又不像蚂蚁金服、微众银行那些大机构一样,有全自动的系统统计实现能力,往往是半自动半手工的。”

小Z揉揉脑袋:“我们手上最成体系的是往来的核算数据,但是这个因为资金的往来上我们并不直接参与放款和借贷端的全过程,核算中的数据往往是不全面的。

小Z叹了口气又继续说道:“比如我们收回资金按照自有投放和银行助贷的资金比例由系统进行分配支付,但是银行端的资金跟我们又是按照固定年利率结算的,那么银行现金流中相应系统自动分配支付的部分又多于他的收入,所以要再返回给我们。核算的口径下我们只有系统自动分配的数据,和银行返回给我们的往来,所以如果在我们企业对银行提供兜底的情况下,理论上我们的收入要把属于我们的再加上银行返费的部分,但是返费又和我们发生的业务收入周期不同步,还要根据周期还原回去……”


唉声叹气的小Z头大如斗的样子:“老板站着说话不腰疼啊,这个过程我现在还云里雾里……哪里是他说说就出来的事?”


我一边安慰两句,一边也同样让小Z换个角度思考:“换成你是老板,做一个项目到头来盈亏都稀里糊涂的,你也一样会觉得你的财务没有用的!”

小Z想想,也便释然:“也是!”

02

“你们财务的,只盯着死账”

朋友小H在一家贸易流通企业做业务经理,近来频频抱怨他们的财务。

“他们就是乱弹琴,只盯着那点死账不放,还说他们有ERP,账里面明明白白记着收入和成本,亏钱了就是亏钱了,不能去找他们。”小H愤愤不平的说,“可问题是,经销商的回款收入是跨期结算的,各家执行周期不一样而且不平均,供货和营销的费用却都是一把结算的,那肯定不一样啊?明明一年总账上是赚钱的,只不过个别的可能回款会调到第二年的1,2月份,这按照他们这算法那永远我们的赔钱了!”

我哑然失笑:“你没和他们说过这个业务背后的逻辑么?”

小H提到这里,更是火冒三丈:“说了,还被人家信誓旦旦的怼回来了,‘会计准则’就这么规定的,我们谁说了都不算,国家规定的。”

他从兜里掏出一根烟,默默点上,深吸一口后吐出一个大大的烟圈:“人家会算账,我们干业务的也说不过他们,能怎么样?不过他们记账这玩意和考核是挂钩的,照他们这么一弄好好的绩效奖金全泡汤了,又tm的得找下家了。不过就现在这个大环境,工作不好换呀!”小H无奈的说道。

03

矛盾与价值。

小H和小Z的情况,相信都是每位财会人周边都有,甚至亲身经历的。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这样看似天然的矛盾,似乎从有了社会化分工后就一直存在的。在每一个月结、年审的加班夜晚的同时,委屈的财务一边一遍遍核对着用友软件中的往来,一边被此时同样委屈着和客户虚与委蛇的业务经理们在心中咒骂着。

但相对的,凡是有痛点的地方,往往就是有价值的地方。优秀的财务人员,静态的账目数据永远不会是他的工作核心,动态的财务预期管理才是他们驰骋的海洋。而对老板来说,他首要关心的永远不是过去,而是未来。

所谓管理型财务人才,说的就是解决这个问题。账可以是电脑帮你算的,大数据可以是人工智能帮你做的模型,但是事情和事情背后的逻辑,一定是人定下来的。

人若无名,专心练剑。夹杂在人工智能冲击,和疲弱的经济环境下的财会人,应该如何冲出桎梏?

先从了解商业逻辑开始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若无名,专心练剑--不懂业务的会计不是好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