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者为王

        临近年关,走亲访友会被问到的问题,也是时候准备下答案了。可是在有没有对象这个问题上,模棱两可或者编瞎话,在长辈那里,似乎很难蒙混过关。这也让很多单身的小伙伴蠢蠢欲动,相亲不能停,附近的人也来一波。

        我身边的女孩大都单身:女孩A分手没多久,空窗期也是暧昧期,在通过各种方式认识的男生里尽情试探;女孩B谈过一段几个月的恋爱,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现在工作忙,周围异性又少,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谈恋爱;女孩C没谈过恋爱,90后的“老阿姨”,还在做18岁的“少女梦”。二十五六岁的年纪,家里都有了“催婚”之势,结了婚的同龄人,也在无形中给她们压力。

图片发自App

        打开电视,各种婚恋服务类节目里越来越低龄的嘉宾,更是让众多大龄单身青年倍感焦虑。二十一二岁的年纪,满脸的胶原蛋白,好学校好工作好家世,在这样的竞争对手面前,很多人都恨不得草草嫁(娶)人。

        但是,你真的甘心把自己像打折蔬菜一样“处理掉”吗?也真的希望找到一个所谓合适但缺乏感情的另一半吗?而且,你真的有必要那么着急吗?

        其实,对婚姻的焦虑,更多的不是来自于我们自身,而是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传宗接代的家族使命和约定俗成的社会观念。不要说我们已经改革开放四十年,就算改革开放一百年,还是会有人觉得,你三十岁没结婚就不正常。但是,你真的不正常吗?

        我一直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深厚的感情和清晰的自我认知基础之上。很多人分不清自己是否爱一个人。陈果在《好的爱情》里写道“真爱基于真知。一个人要深爱另一个人,就要首先深刻地了解这个人,然后在了解的基础之上,好好地爱这个人。”了解一个人,就会看到他(她)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仰慕他(她)的光鲜,也能包容他(她)的阴暗,这种全面了解后的接纳才是爱。如果看到他(她)的缺点后,自身有了犹豫或退缩,那就不是爱。而要了解对方,就要先了解自己。在亲密关系里,爱人就是我们的镜子,不了解自己,就没有办法判断彼此是否合适。如此看来,婚姻建立的基础,归根结底,都是清晰的自我认识。

        这个观点被很多人表述过,最近的一次,也是让我很有共鸣的一次,是2018年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上所说的“顶石婚”。他说,过去婚姻是成年的第一件事,是人的成年礼。只是结了婚的人,才被认可为合格的社会细胞。而现在的年轻人是怎么想的?婚姻,是把自己的人生整理好后才做的事。那啥叫“顶石”呢?就是指修建建筑的时候,当其他都修好了,最后放上去的、在拱顶上的那块石头。它标志着这座建筑从此建成了,真正屹立在世间了。

        所以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急于结婚,推迟结婚,“不是因为他们更不在乎婚姻了,而是因为他们更在乎婚姻了”。

        因此,我不否认女孩A好好恋爱先不结婚的婚恋态度,因为在恋爱中成长,总比在婚姻里付出代价要划算得多;也赞同女孩B在父母催促下仍旧坚持人生规划与生活节奏的自我负责;更支持女孩C对爱情始终如一的憧憬和渴望。

        作为长辈,对子女的关心可以理解,但过度的催促往往会适得其反。记得《剩者为王》里,女主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而选择跟不爱的医生结婚时,女主的父亲找到医生,说了这样一段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她不应该为父母结婚,她不应该到外面听到什么风言风语,听多了就想结婚。她应该想着跟自己喜欢的人白头偕老的结婚,昂首挺胸的,特别硬气的,憧憬的,好像赢了一样。有一天带着男方,出现在我面前,指着他说‘爸,我找到了,就这个人,我非他不嫁’。”

图片发自App


      我想每一个被催婚的年轻人,都渴望被如此理解。

        愿你的深情不被辜负,也愿你的等待如期而至。慢一点没关系,先理顺自己,再用心去爱,本来就是一件急不得的事情。

转发此文者不被催婚~

你可能感兴趣的:(剩者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