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图片发自App

一、为什么选择夜晚去荷塘边?

1、“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夜会将整个世界翻转,他想看看一个不同的世界。

2、“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3、“白天里一定要做的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退出自己的家庭角色

家里的情形:“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样的温馨宁静并不是家里的常态。

《儿女》:“现在是一个媳妇,跟着来了五个孩子;两个肩头上,加上这么重一副担子,真不知怎样走才好,“命定”是不用说了;从孩子们那一面说,他们该怎样长大,也正是可以忧虑的事。我是个彻头彻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强,做父亲更是不成。”

“我曾给圣陶写信,说孩子们的磨折,实在无法奈何;有时竟觉着还是自杀的好。这虽是气愤的话,但这样的心情,确也有过的。”

孩子们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吵闹,让他没有办法安静的读书,还给他带来了沉重的生活负担,让他必须去背负为全家人谋生的使命,而不能专心的做自己。所以,他在夜晚出去,其实是在逃避,想要短暂退出自己的家庭角色,回归自己。

二、为什么选择荷塘?

因为月夜荷塘的美景,更是因为采莲

在清华大学的荷塘,他想起了江南采莲的旧俗。

活动:1、赏析《采莲赋》  2、深情朗读

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一下江南采莲的场景

向往那热闹的场景,无拘无束的心境,让他想起在江南的时光。——江南情结。

《白马湖》“春晖中学在湖的最胜处,我们住过的屋也相去不远,是半西式。湖光山色从门里从墙头进来,到我们窗前、桌上。我们几家接连着;丏翁的家最讲究。屋里有名人字画,有古瓷,有铜佛,院子里满种着花。屋子里的陈设又常常变换,给人新鲜的受用。他有这样好的屋子,又是好客如命,我们便不时地上他家里喝老酒。丏翁夫人的烹调也极好,每回总是满满的盘碗拿出来,空空的收回去。”在春晖中学,生活是非常美好的,他和朱光潜、丰子恺经常去夏丏尊家里吃饭,喝酒,然后一起谈论诗文、画作。

在春晖中学,他跟学生们相处的也非常愉快,教中学时,他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带学生去春游、秋游,然后帮助学生去投稿,发表作品,很多学生去他的住处,围着他请教问题,他很享受这种教书生活。

朱自清到清华之后的感受。

朱小涛在《“匆匆”而去,“背影”长留》写到了祖父的梦境和日记:

1931年到1936年的日记里,有三则都是写他夜里做梦的,奇怪的是,这三则日记所记的三个梦竟然是同一个内容:

  1931年12月5日:“……梦里,我被清华大学解聘,并取消了教授资格,因为我的学识不足……”

  1932年1月11日:“梦见我因研究精神不够而被解聘……”

1936年3月19日:“昨夜得梦,大学内起骚动。我们躲进一座大钟寺的寺庙,在厕所偶一露面,即为冲入的学生发现。他们缚住我的手,谴责我从不读书,并且研究毫无系统。我承认这两点并愿一旦获释即提出辞职。”

    在清华大学这样的环境里,他时常觉得力不从心,这与在白马湖春晖中学的时光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他就更加的惦记江南。他当初到北京来,是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为了谋生的缘故,迫于这样的生活重担,他必须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内心,去适应这个生活和社会。

作者的心里,惦记着的,始终是南方,是在春晖中学的那五年。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五四”以后,革命斗争深入,原来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也发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隐退,有的堕落,有的前进。朱自清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他处于极度的不安中。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对他的思想情况有过具体的描述:“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通知了中国。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开始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是,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方法。他来到荷塘,意在借此摆脱“不平静”的心情,但难以摆脱,身处烦忧,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与“颇不宁静”遥相呼应。

你可能感兴趣的:(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