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自己的工作吗

任正非先生说过一句话,“职员每三年考核一次对本职岗位的认识和理解,他要晋升就要去接受更上一级的考核,干什么考什么。”

这句话有个隐含的假设是:员工并不了解自己的工作,需要时不常地考一考。

你可能觉得奇怪,我不了解自己的工作,那我天天在干嘛。

也许您是个例外,但依我个人的经历来说,大部分人确实不了解自己的工作。

我在组织里工作了二十年,做过工程师,项目经理,销售,销售经理,工程部经理,事业部经理,公司副总经理。当时都觉得自己干得不错,周围的评价也不赖。但是当我跳出组织,做了近十年的管理咨询和领导力发展后,带着局外人和过来人的眼光,再回看当年我在组织里的那些工作,可以肯定地说,我当时并不了解我的工作,或者更严谨一些,我没有深刻理解我的工作。

而且颇为遗憾的是,没有人提醒过我,也没有人考核过我。假如有人指点过我,今天的我没准儿就不是这个样子了呢。

这就是任先生睿智的地方,一句大白话,说到点子上,简单易行有效。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样就叫做了解自己的工作了呢?

我们从两个维度来探讨一下。

第一个维度关乎工作内容。也就是说,翻翻“我的工作”这只大口袋,都包含哪些活动?我把时间和精力优先投放到哪些活动上了?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人。第一种人,他们的工作内容基本上是完成规定动作。规定动作包括各种例行公事,各种流程上的操作,各种邮件、电话、会议、报告等,也包括执行上司的具体指令。

第二种人不一样,他们的工作内容更加灵活,但是有明晰的逻辑结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达成经营目标”这个中心思想来展开的。他们经常会有些创造性的工作,这些工作是岗位说明书里没有明确记载的,但又是符合岗位说明书的精神。可能是上司没有明确指示的,但又是符合上司的期望的。总之这一类人更多用脑子工作。他们深刻理解这个岗位为什么存在?岗位的总体目标是什么?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需要把时间精力优先花在哪些关键成果领域,这就是OKR的思想。

之所以用“经营目标”而非“工作目标”这样的字眼,是想强调一种主体性。即把你的部门,你的小组,乃至你个人的工作当作一个独立运营的公司来经营,而其他周围的一切都看成是市场环境。你是在为你自己打工,你的名字就是品牌,你所在的公司是你的客户、平台和投资人,同事和上司是你的合作伙伴。


第二个维度是关乎工作怎么完成的?特别是谁来做?也可以分出两种人。

第一种人是自己搞定,诸事亲力亲为,他们是个人贡献者。第二种人是资源整合者,擅长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完成工作。

这里有一个杠杆效应的问题。个人贡献者的一分耕耘只能带来一分收获,资源整合者的一分耕耘可以带来十分百分收获,他们在组织里发挥着强大的正式或非正式影响力。经理必须是资源整合者。衡量经理的能力主要是看他能够撬动多大的资源,做多大的事情。

把两个维度一综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四象限模型。

第一象限是人手。在现代组织中,没有人应当是纯粹的人手。如果你发现自己在大部分工作时间里只是个人手,你要小心了,因为你的潜在竞争对手是机器。

第二象限是人才。这是企业的中坚力量。按理说这样的人才老板都喜欢,然而也不一定,在平庸的老板手下,这样的人有可能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或者多管闲事。

第三象限是监工。很多经理人顶着管理者的头衔,却大部分时间干着监工的活。

第四象限是真正的管理工作。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管理,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推论:

1,管理工作一定是目标导向的。

2,即便是基层员工,也可以有管理工作。

3,管理工作都是创造性工作。

有了四象限这个框架,我们就可以来审视一下自己的工作,给自己的工作组合(work portfolio)画一个图像,比如上图里的兰框和红框。

并不是说兰框一定比红框好,每一份工作(Job profile)都依行业、公司、职能的不同而不同,并且随着时间而变化。重要的是,我是否知道我在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并且确知我付出的努力,真实贡献到了组织的成功。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了解自己的工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