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好习惯之间,只差一个“微”字

没看过《微习惯》的人,不足以聊自律。这句调侃的话是认真的。

在我们的认知中,一个好习惯的形成,真是需要意志无数次地与自身惰性交战,最终惰性被征服,好习惯拄着旗杆支撑着摇摇欲坠的身体,艰难地站立起来。

光是想想这幅精彩画面,我薄弱的意志力就被吓蔫了,我看见它绝望地瘫在沙发里,举起一只胳膊无力地挥舞了一下,意思是放了我吧,爱咋咋!

都是热爱光明的人,光明在前方招手,我们为什么就走不过去呢?

都是有在心里立过一万次誓的激情的,为什么要一万零一次地中途放弃呢?

减肥有什么难的,我今年都减了二十次了。自嘲虽然幽默,却显然无力。我们的目的是改变自己,不是自我消费。

在读过斯蒂芬.盖斯的《微习惯》之前,我是不相信自己还可以养成什么好习惯的。我的意思是,改变原来生活中固有的某些东西,让日复一日的生活变得更好一些。

不过我也说了,那是“在读过《微习惯》之前”,因为《微习惯》这本书彻底说服了我。

对于我这种喜好知识求证的人,给我输入一个观点,我是不会轻而易举就接受的,除非给我阐明“原理”,然后由我的认知去判断,这个原理在逻辑上有没有BUG,是否具备可信度,我还要推导,由此原理,能不能得出给我输入的那个结论。当我的认知系统认可了这个观点的形成机制,我才会接纳它。

我们一起来看下本书中揭示的一些原理:

1.形成习惯的本质是改变大脑。

2.大脑是拒绝改变的。

3.大脑喜欢效率。

……

你有没有get到什么?

你可能会像我一样立即联想到,哦,难怪刚想到要养成一个什么习惯又马上会想还是算了,原来不是我怕难,而是大脑怕难。

难怪明明想去撸铁,给自己一个漂亮的马甲线,可是只想了十秒钟就放弃了。原来不是我不要,而是大脑不接受。

难怪明明想早点睡觉关照好自己的身体,可是宁愿坐在电脑前打盹也不会走到床上去。原来不是我不要健康,而是大脑太任性,不喜欢被改变。

长了一颗任性的大脑,真是件麻烦的事情。

不过,也别太快就这么沮丧,我们的大脑如此任性不讲道理,其实是为了它能更好地工作。

因为大脑还有一个喜欢,就是喜欢效率。大脑一天之中要处理的信息实在是太大了,大到不可思议,如果对所有信息都要有意识地进行权衡和选择,那人就没办法做事情了。所以大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出厂设置”:凡事已经形成行为通路的,就不要去改变它,直接去做就好。

这样说来,我们也不用苛责这颗不通情理冥顽不化的大脑了,尊重它,理解它,但也不能不改变它。怎么办呢?

给它诱惑,多想想完成之后的图景,让它产生去做的动力?

可是鸡血有多大用你心里还没点数吗?

经济学里面,有一个概念,叫“边际效应递减”。当我们很饿的时候,就很盼望食物,这个时候食物的边际效益是最大的。如果在这时有人递给你一只叫花鸡,真是不要太满足了。但当我们吃完第一只,有人再给你递上第2只,想想看,这鸡产生的愉悦感还能和第一只相比吗?

当我们强迫自己重复一个行为,每发生一次,愉悦感就降低一次。这就是为什么给大脑赋予一个动力往往是不那么管用的。

那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努力吗?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躲过大脑的察觉,让它在不知不觉之中乖乖地听话呢?

书中给出的策略适合每一个人。这个策略叫微习惯。

如果目标足够小,小到不可思议,那你的潜意识不会觉得受到了控制,就不会害怕开始,也因为足够小,边际效益递减的维度也会足够小,会小到你无法觉察。

比如,一天做一个俯卧撑,写20个字,看一页书……

每天做一点点,不会增加大脑负担,即使它知道了,也不会计较。

这就是微习惯可以奏效的原因。

这道理很简单,理解它也很容易,但是别忘记,如果不开始,仍然什么也得不到。

 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就开始吧!

首先,制定一个足够小的目标,比如,你想坚持每天锻炼40分钟,忘记你的愿望,改成每天锻炼5分钟,如果做不到,就改成1分钟,甚至10秒原地小跑。而且,别忘了给你个微习惯赋予意义。即目标要小,情怀要大。

然后,我们要注意策略。三个策略:一是要给大脑好处。这与驯化动物时给吃的一个道理,得让它愉快地接受。二是从微量开始,到超量结束。即如果愿意做更多,就做。三是坚持记录。记录能提醒自己。

预祝我们都养成好习惯!

对了,提醒一句,一个习惯的养成不是21天,而是平均要达到66天,不过这对我们也没什么难的对不对,毕竟每天要做的这件事小到可爱。还有就是,记得关注习惯养成的信号。第一个信号是抵触情绪减弱。

当你发现它时一定要好好庆祝一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和好习惯之间,只差一个“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