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遇之恩》

《知遇之恩》

知遇

一个人活在世上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除了本身的素质之外,尚需“天时地利人和"。所谓"人和",一是所交皆志同道合且有才干之人,二是能得有力者所赏识与提携。说到底就是:自己要行,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行。

人们常说"知遇之恩",如春秋时期鲍叔牙之于管仲,汉初萧何之于韩信,三国时期刘备之于诸葛亮。一个人如能得到有力人物的知遇,就如同从其手中接过了一支洞照人生旅途的火炬,可以放开胸襟大步朝前奋进了!

一一岩峻:感悟与思索

本人是一个皈依居士,佛教之建立是建立在一个宇宙法则之中——因果法则。

因果法则,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必然的原因。有因才有果。换句话说,当你看到任何现象的时候,你不用觉得不可理解或者奇怪,因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必有其原因。事物如今结果全是过去的原因导致的结果。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有变量,其决定因素在于当下之决定。

“天时地利人和”源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毛主席早就说过:“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只是人才是决定因素。只有强大自身才能与高人为伍,人们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用于比喻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开,是朋友之间门当户对、志同道合的统称。不在一个频道上的人,聊不到一起来。

频率相同的人,即使翻山越岭,也终会相聚在一起;

磁场不合的人,就算朝夕相处,也终归不是一路人。

高智商的人,不是不喜欢和别人交往,而是不愿和不是一个频道的人交往。

夏虫不可以语冰,井蛙不可以语海,鸡同鸭讲,鸡讲的累,鸭听的也累。

聪明人喜欢和聪明人在一起,做棋逢对手的交流。

与频率不同的人交流,与其无聊地应付,不如婉言拒绝。

为交往而交往,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聪明人也不会办这种傻事。

人家不是无趣,只是懒得对你有趣。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频,无共振,多聊何益?

频率不同的人,注定不会成朋友。

若还没遇到生命中的“知遇之恩”请君继续修行,世上没有怀才不遇,只有怀才不大,是金子终会发光,时常听见抱怨生命不公,但少见勤奋进取之人,踏实的前行,终有一天会遇上高层次的“人和”

妃子笑于珠海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遇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