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故事 | 爱自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

01你开心吗?


给一位女士做心理沟通。她说自己很迷茫,感觉生活、工作、家庭一团糟,处处需要改变,但不知从哪开始。

她有一双儿女,老公学习国学崇尚自修,待她很好,远超一般丈夫的好。母亲帮她照顾小孩,洗衣做饭。老公做生意,家庭经济尚佳,于一线城市有几套房。

沟通初期,她支支吾吾,反复说着家人有多好,有话囫囵含在嘴里打转,怎么也不吐出来。一再鼓励之下,她“砰”地一声,哭了出来。声音极低,极闷,哭了几声很快收住。那声“砰”,像沼气推动下水道的盖。

她说:「我好想丢下这一切,一个人去打工,做一个最普通的文员工住出租屋小单间也好;去乡下住个小木屋,种田做农夫也好;我好想逃... ...。但是我逃了,这个家就散了... ...。」

她小家四口,有车有房,衣食无忧,母亲在旁,——这是许多人努力奋斗、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她全都拥有,但她很痛苦。

为什么?

她说,温暖富裕的家,是先生带来的;夫妻关系和睦,是因为先生人好;孩子一直由母亲带,带好了是母亲的功劳,没带好是自己当妈的甩手不称职。她忍不住会看先生和母亲的脸色,讨好她们,隐藏起自己的想法。

生活的一切美好,和她无关,她是蚕食者,依附者。她觉得自己越依附,越无力,越来越感觉自己像个废人,没有存在感,没有价值感。

我们曾以为「有钱/车/房/就幸福了,或工作顺利/家庭和睦就会满足了。」——但现实是它们能解决温饱需求,衣食无忧却痛苦不堪的大有人在。

那,我们的幸福感到底来自哪里?


02我一直在证明自己不值得被爱


时间往前追溯。

她从小就是个乖乖兔,幼时的吃穿住行,长大后学习、工作、老公,都是家人做主。她从没自己做过主。

儿时享受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成家后享受先生无微不至的照顾,这种照顾,有时会让她麻痹自己,渐渐地软弱起来。

她说,「我不自信,我一直在寻求别人对我的关注。」

顿了顿,又艰难开口,「有一次学习家庭教育,老师七十多岁,对我很好。我意识到自己渴望从老师身上获得父亲般的体贴和包容。」

儿时父母常发生激烈争吵,她吓得呆愣一旁不敢作声。父亲会把她扯过来,让她起草离婚协议。那段时间她很无助,不知道哪一天父母会突然吵架,然后逼着她写离婚协议。

那个时候她就知道了:父亲不爱我,我不值得被爱。

她说,「这么多年来,我就像一个没有爹的孩子... ...」。

她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不肯和父亲亲近,我一直拿着父亲的过去说他不爱我。所以这么多年,我一直在证明自己不值得被爱。」

我内心一颤,直觉触碰到了那把钥匙,问:「你在人生中,是如何证明自己不值得被爱呢?」

「当别人对我好的时候,我就会拒绝。

当生命中有美好的事情发生,我会说我不该享受美好的东西。

当我做成一件事有成就感,我觉得要藏起来、要谦卑。

我一直觉得自己... ...不能够享受美好。」

两年前先生买了一栋大房子,她好开心,很喜欢,但感觉不适合那套房子,找各种理由劝说先生卖掉,住小一点的房子。

她会买一些昂贵精致的衣服,但除了特殊场合都是穿简单衣服,日常穿好衣服会觉得不舒服。

曾有前辈点拨她,「你可以活出富贵人生的优雅靓丽。」

她不允许自己只是享受美好,却没有付出,把自己搞得苦哈哈的。因为相信不值得拥有开心美好,所以也不允许先生开心美好,会打压先生。

我们能相信吗?有的人明明是公主,却让自己活成灰姑娘。有的人揣着金饭碗,在沿街乞讨。

当我们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就会不断地制造困难,让自己生活在凄风苦雨之中。


03因为你是你,所以我爱你


不要以为吵架闹离婚的童年记忆,才会给孩子留下「不值得被爱」的想法。

对孩子说,「你要乖噢,你不乖爸妈就不爱你了。」潜台词是,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你要听话,才会被爱。

对孩子说,「爸妈这么辛苦,你才考xx分怎么对得起我们?」潜台词是,你要足够优秀,才会被爱;你的过程不重要,你的结果/成绩才重要。

对孩子说,「你考试第一名,送你xxx。」潜台词是,你不是为自己学习,是为父母学习;你不是因为兴趣而学习,是为了奖励而学习;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所以需要奖励。

什么是爱?

真正的爱,没有条件,没有交换,没有恐吓,没有理由。

因为你是你,所以我爱你。因为相信你本质圆满、潜能无限,所以无论你现阶段如何糟糕,我始终相信你、支持你。

一切有条件的都不能称之为爱,都是交换。当「爱有条件」的观念深入潜意识,我们也会这样对待自己。我们开始严厉地对待自己,评判随时可能在脑海响起,「你不配、你不行、你不够好... ...」。

但若要把「不自爱」归因于原生家庭,就太不为自己负责了。

更负责的思考方式或许是:面对孩子,学习给孩子真正的爱;面对父母,感恩他们呈现的爱,——这是他们能给你最好的爱。

无论经历过什么,我们都可以选择自爱。

和她沟通的后半部分大多在探讨「如何爱自己」。

「未来的生活中,你要如何爱自己?」我问。

「接下来我要每天给自己半小时冥想,半小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为什么才半个小时?」

「其他时间要陪孩子,陪家人呀。」

「陪他们不能是你想做的事情吗?」

「陪孩子、陪家人感觉是任务,没有感觉很快乐。」

「爱自己是没有条件的,你能否做到全天 24 小时爱自己?」

「我没有勇气做自己。比如我有时想看电视,但又会觉得这是不好的行为。比如我今天有点累想多睡一会儿,就会觉得自己怎么这么懒,给孩子树立不好的榜样... ...。」

「哇,你对自己好苛刻!」我惊呼。

她苦笑,「所以我觉得每天能有半个小时做自己,就已经是... ...」

一位朋友三十多年来从不下厨,认为浪费时间,但疫情期间不仅要下厨,还要定期去超市采购。当她意识到必须下厨之后迅速地重新定义,并真的享受其中。

她每天都有新发现,为点滴厨艺进步而欣喜,说「感觉自己更接地气了,从柴米油盐中也能感受到生活的哲思。」

把生活中必须要做的和爱做的事都赋予其意义,享受其中,为自己的点滴进步而欢喜,这就是自爱的状态。

我们 24 小时都活在这样的状态中,就是在全天 24 小时爱自己。


04爱自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


爱自己,首先要「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时代德尔菲神殿上的一句话。

华特·迪士尼电影工作室电影《头脑特工队》,讲述了小女孩莱莉大脑总部有五位「情绪特工」,它们分别是乐乐、忧忧、怒怒、厌厌、怕怕。

生活中不同的事会触发五位情绪特工不同的反应。整部电影给人感觉愉悦有趣,结尾也以喜剧收场。

但从另一个角度,这部电影揭示的人脑运作机理令人心惊。

莱莉就像被五位情绪特工操控的木偶,她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取决于五位特工的操作。

但五位特工也也仅是「人脑总部员工」,尽职尽责地做好每天工作,在总部之外是更宏大的世界。有五座小岛、抽象思维区域、思想列车、潜意识、梦境的电影工作室... ...人脑世界就像一座宏大、精密、有序运行的机器。

——我们压根没有独立思考、自由意志可言。

「如果一块被扔出去的石头会思想的话,它也肯定会认为是在按照自己的意识在飞行。」

电影《头脑特工队》

认识自己,先从摆脱心智操控开始。

我曾参加过葛印卡老师「内观禅修」,并每日两小时禅坐。内观所教授的方法,就是如实地观察身心实相。

在连续十日的内观中,我们先观察鼻孔呼吸进出,以此磨练出敏锐的觉察力,而后扫描全身每一寸肌肤,如实观察整个身心的运作机制。

整整十天,仅仅是观察,拉回念头。但是不论我如何努力,都还是一念接一念,我只是更清醒地意识到心就像一头狂乱的大象,具有巨大的破坏力,我被它操控着。

第二次参加十日内观禅修,一日复一日,随着念头越发清净减少,我看到脑海深处一直在循环播放某个画面。

我几乎瞬间明白这是何种心智模式,以及它是如何影响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回到生活中,我对这类心智模式保持高度觉知,尽量使自己不被心智操控,经过一年多时间,它渐渐淡化。我的生活也发生了明显转变。

但这只是我的心智模式之一,我仍被许多心智模式操控着。

荣格说,「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当潜意识被呈现,提升到意识层面,命运就被改写了。」

我想,此生致力于「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就是最好的自爱。

爱自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咨询故事 | 爱自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