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己的学习认知

工作效果想要真正提高,仍离不开学习。引路靠贵人,走路靠自己,成长靠学习。谈起学习,可供选择的方式有很多:向他人学习、向学生学习、向自己学习、向书本学习等等。

向他人学习就是借鉴。“借他山之石逐己身之玉”。(喻指他人的做法或者意见能够帮助自己改正自己的错误缺点或提供借鉴。)这也是比较方便快捷的方法,把别人好的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

向学生学习就是反思。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要不断地回顾分析我们的工作情况,总结工作效果,反思工作方法所产生的工作效果,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优化方法,以期更好。

向自己学习就是自我醒悟和学习。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学习之后应该及时地进行温习巩固。“学”就是闻、见与模仿,是获得信息与技能。“习”是巩固知识与技能的行为,一般有三种:练习、温习、实习。学习实质上就是自我的学、思、习、行的总称。

但是,我们习惯上的学习行为更多的是倾向于向外界、向别人学,也许很多时候我们恰恰忽略了向自己学习的意义。

限于我们个体知识和智力水平,高山仰止,见贤思齐。我们总是向远高于我们的贤哲仰视而学,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他们的持续追随和参摩中,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向内的自我学习。

孟子说:“众人跟贤人学,贤人跟圣人学,圣人跟众人学。”也道出了学习的关键恰恰蕴积在我们平凡人的日常中。如果我们都能够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去伪存真,汇聚点滴得失,很多道理或许来得更为鲜活和深刻。

我们真得要学会向自己学习。

向书本学习就是提升理论素养。我们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南宋学者陈善《扪虱新话》:“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的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于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也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对话。阅读还要熟读与精思,揣摩语言,把握文章精髓,体悟作品意蕴。

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的层面,对所读之书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书呆子),要敢于并善于书本中走出来。

其实,我们读名作经典在两种心态之间来回变换,真正的读进去的不多,主要是心态不稳。有时把读书当成消遣,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有时想要把读书当成研究,力求读出法理充盈自我。

因此,读书首要的是定目标。即“未开卷,先立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自己的学习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