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识观2 什么才是聪明

斯科特杨的学习方法

什么是聪明?

在我看来,观察和领悟能力是一种表现,逻辑思考是一种表现,更好地表达和教会别人也是一种表现。

我什么时候才真正地领悟到这点。

很抱歉,是工作。我现在的工作有关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如何看起来不智障,分成了三个技术门槛:

1 ASR 我识别出了你说的话;

2 NLP 我正确地理解了你的意图;

3 TTS 我正确地执行了任务。

这一套技术应用构成了AI人工智能基础。

从初中时我就有意识地学习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因为发现这样学习知识会比别人更轻松而且更快。

那么什么才是学有所成: 在关于这一学科(任务),我有大量的知识点和概念,并且脑海里里已经将这些点串联成线,知道他们的相互关系,并且能很好地应用。

:)很抱歉,由于应试教育的体质,这里说的应用是怎么在考试的时候拿高分。

在初二开学的时候,新增了物理课。由于小学就看过十万个为什么和百科全书之类的,我只花了半天时间就把物理课上的所有知识点打通了——其实就是关于声音,光,力,热能等概念细化并串联起来。

物理课第一课,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是关老师。他微胖,以致于脖子有点看不见,带着无框眼镜,穿着蓝色短袖衬衫。

那天他问了很多问题,生活和自然现象等,我统统全部答出来,这让他很惊讶,问我是不是学完整本书了。当场他直接让我当了他的物理课代表,整个初中我的物理成绩都在90-100分左右。

后来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物理竞赛拿了奖。

不过很只是三等奖。当时年纪小,就把失利归为自己智商有限,不如他人。

现在回头看来应该是那些拿国家一等奖应该是把高中的一些概念还有解题方法都学习到到了。看一些高考状元的采访,他们在大城市能接触到更多的信息——这些高手能将他变成知识并转化成自己的技能。

也就是说,现在的我,对智商这一概念,随着对脑科学和人类思考知识的点点迭代和优化——我更倾向于:

1. 智商是后天可以提高,不断成长的。

智力其实就是思考力,思考力是和人的知识体系,以及其运转效率有关。

而这个知识体系是可以不断构建完善,而运转效率是能不能实践提升的。

例如小罗逻辑能力强,他一开始表现是会数数,数学成绩特别好,然后在教育环境不变情况下,小罗可以成为优秀的理科生。

但是可能小罗接下来很讨厌数学老师,或者爸妈不让他学理科,甚至是家里穷而辍学了,那么二十岁的他可能就去做一个建筑工人——兴许在公司算账的时候他能机警地很快算好。

小罗的天生智力(逻辑)好,和华罗庚一样的智力起点,但后天没有好的机会和环境,一样可能被埋没天赋,成为不了华罗庚。

而同样智力平平的其他人可以通过不断科学的训练,成为优秀的理科生,优秀的科学研究工作者。

2. 智商是多元的,这个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一致。

一般的智力题目,是考逻辑能力。但多元智商理论,人对于文字的敏感度,对于音乐,画画,运动,甚至是人际沟通等都有不同的天赋优势。

也就是市面的智力测验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有的人天生肢体协调,跳舞特别好;

有的小孩天生会讲话,表达能力强,能很快模仿别人的语言,准确传达自己的意思;

有的人天生空间感好。

加德纳看来,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内省智力。

只是每个人初始数值不同。

可惜的是1983年加德纳提出这个理论,依然未能应用到我国的教育中。

但如果更多的人,尤其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媒体工作者能了解到多元智力以及智商并非天生的知识,那么社会会更趋向多元,更能激发更多创造力的人才,而非简单以“聪明与否”作为标签挂在一个人的身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知识观2 什么才是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