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沟通你所能遇到的大多数问题,全在这本美国权威沟通教材里了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有个得意门生叫耕柱。他总是挨骂。有一次,墨子又把耕柱骂了一顿,耕柱觉得自己真的很委屈,因为跟其他门生相比,耕柱都是大家公认最优秀的人,但却偏偏受到墨子指责,他觉得自己面子过不去。


终于有一天,耕柱愤愤不平地问墨子:“老师,难道在这么多学生当中,我有那么差吗?您老人家时不时就骂我?”墨子听后,也不生气,反问道:“假如我现在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应该要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拉车?”


耕柱回答说:“当然是用良马拉车,再笨的人也知道。”墨子又问:“那为什么不用老牛呢?”耕柱回答说:“理由非常的简单,因为良马可以担负重任,值得驱遣。”墨子说:“你说得一点也没错,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也只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地教导与匡正你。”


耕柱听完墨子的解释后,感觉到欣慰,于是再也不纠结这件事了。


我时常在想,如果墨子被耕柱在问完后,不高兴,也不解释也不理他,那会不会有别的结果 ?又或者耕柱觉得自己老是被骂,也不去问老师,就只顾自己感受,做对也好做错也罢,任凭自己自暴自弃,也会不会是另一番结局?不过,看到这个故事的结局,我就看到了另一个层面的东西,那就是沟通。如果两人都没有沟通,也不会有这一幕。


提到关于沟通的书籍,离不开这本《沟通的艺术》。这本书畅销40年,再版15次,有读者在亚马逊上评论,要求大学教授给学生挑选教材时使用这本书,可以它的地位和受欢迎程度。



本书由两位作者合著,一位是罗纳德·B·阿德勒,他曾写过6本书,涵盖商务沟通、公共演讲、团体沟通与社交技巧,除了写作与教学,他还帮助职场人士改善人际沟通技巧。


另一位作者拉塞尔·F·普罗科特,北肯塔基大学教授。他与阿德勒相识于一次沟通学会议,两人对于使用故事片教学达成共识。从1990年来年,他们围绕沟通这个主题撰写文章、演讲,合作出版了多本教材。今天的这本《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就是两位作者合作的作品之一。


《沟通的艺术》从沟通者的角度让我们明确自己在沟通中的角色定位,又从沟通信息的角度让我们明白沟通过程中,倾听也是一种表达,最后还通过沟通关系的角度让我们利用多种策略来改善与沟通的关系。



照片来自网络,侵删

一.自我在沟通中的定位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听说柠檬汁涂在身上可以隐形,于是他在自己脸上身上涂满了柠檬汁,然后就去抢银行,结果就被抓起来了,被抓的时候还感到特别吃惊,说:“为什么你们能看到我?”


听起来像个笑话,但事实上,这种现象大有人在,归根结底就是对自己的认知不到位。因此自我认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加上两位作者把这个放在书中的第一部分,更加体现出自我认知在沟通中的价值。


说到底,自我认知就是要先找好自己面对沟通对象中的角色定位。比如,我现在是一名管理者,那在跟下属们交代工作时,我就不能将自己放在执行层面,不是说这个我要怎么做、那个我要怎么做。我要做的应该是站在一名管理层该有的位置,即需要有效地带领下属完成工作,而不是我自己去完成,因为管理就是要通过他人来完成工作。


同样的,在面对我老板的吩咐时,我就要站在我是下属位置,接受老板的工作安排;在面对经销商的谈判时,我就要站在合作伙伴的角色来定位自己,既要为公司着想,也不能损害经销商利益。不同的情境下,要切换自己不同的角色,这样才能有助于良好的沟通,从而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照片来自网络,侵删

二.倾听在沟通过程中的重要性


樊登老师在讲书时,曾经讲了一个关于倾听很重要的故事,这个故事特别感人:


台湾《商业周刊》创始人金惟纯先生有一年在练习倾听,无论别人跟他说什么,他都不反对、不反驳,只是耐心的倾听。


有一次他和他女儿要回内地参加一个活动,他女儿负责订票,出发的时候他们发现跑错了航站楼,等他们匆匆忙忙赶到另一栋航站楼的时候,发现飞机已经飞走了。于是就在机场等候下一班飞机,要等到下午5点。


女儿问金惟纯先生:“爸爸,您不生气?”

爸爸:“没有啊,也很难得,可以父女俩一起喝咖啡。”

女儿:“爸爸,您有没有觉得我经常这样?”

爸爸:“没有啊,就这一次。”

女儿:“唔,不,我经常这样,我发现这是我的问题。”

爸爸:“真的吗?有这样的问题吗?”

女儿:“是的,我每次遇到好事的发生时,就会潜意识里给自己找麻烦。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是小时候您和妈妈离婚,我觉得自己不值得。那个时候生活很糟糕,我觉得自己不再被爱,所以我可能在心里就会排斥好事的发生。”

爸爸:“哎呀对不起,我向你道歉,是我跟你妈妈没有处理好我们的关系,给你造成了许多困扰,没有照顾你的感受,爸爸向你道歉。”

女儿:“爸爸你知道吗?其实我那时候说了很多伤你心的话,但是今天我觉得特别对不起你,我向你道歉。”


谈到最后的结果,父女俩在机场抱头痛哭……


这就是倾听的力量,倾听所带来的奇迹。我们一直都在说倾听,那到底什么是倾听呢?《沟通的艺术》这本书给出的定义是:“弄懂别人所传达的信息。”有人是在“听”而不是“倾听”,单纯地“听”根本无法理解对方所以说的内在意思,因此“倾听”其实就是在赋予意义的过程。


《沟通的艺术》这本书前后修订了15次,不断地增加案例,只为了更好的满足读者们的需要,这也是一个倾听的过程啊!所以这本书跟旧版的相比,内容更加丰富,可以说是将倾听表达到淋漓尽致了。


两位作者在书中总结出了关于倾听的5个要素:听到、专注、理解、回应和记忆。


1.听到


刚刚说到听到与倾听不一样,倾听的前提也是要“听到”,如果处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下,背景音乐的声音、左右两边的人的谈话声、小孩子的玩闹声等,都可以影响我们接收信息,此时我们就很难整理出有用的信息,继而达不到倾听的要求。


因此,我们在与对方沟通时,不要选择那些嘈杂的环境,同样的,也要识别对方的听力 ,如果对方听力受损,我们就要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如:提高自己说话的声音、说慢一些,以保证对方可以接收到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 。


2.专注


《沟通的艺术》认为,听是生理过程,而专注是一个心理过程。在沟通过程中,我们需要有所侧重地去选择接收对方所说的信息,例如今天你约了客户是谈如何提升销售的方法,那我们的专注力将在这些相关的信息上,而那些无关的将被我们所忽略掉,如果用同样的意志力去接收每个信息,我们的大脑将有可能会爆炸。因此,在我们跟对方沟通时,可以先简短地将信息沟通一次,再深入地沟通一次,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将信息传达给对方。


照片来自网络,侵删

3.理解


接收到了对方的信息,我们所理解的就真的是对方所表达的吗?不一定!如果我们专注于对方所说的话,我们可能不能正确理解对方所说的,甚至还有可能曲解了他的意思。因此我们还需要提高理解力的技巧。


4.回应


沟通过程中,要对对方所说的话有所反馈,例如:频繁地回应说话者、保持眼神交流、适当的面部表情,这些都是有效倾听的一部分,倾听不是鸭子听雷,而是要有所回应。特别是一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说话时,如果家长没有任何反应,那孩子也会失去继续沟通的兴致。相反,如果家长可以一边点头,一边询问,就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同样的道理,假设你的老板正在跟你交代重要的工作任务,而你表现出来的是目光呆滞、灵魂出窍,那老板不把你开除你就应该感恩戴德了。


5.记忆


这里所说的记忆是指记住信息的能力。如果对方说完的信息你无法记住,那么上面所做的努力白费!还记得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吗?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所能记住的信息会越来越少。


只有达到这5个步骤,我们所做的才是有效倾听。否则,倾听失败。


照片来自网络,侵删

三.改善特定情境的沟通方法


只要开始沟通,沟通的情境就不可能按自己意愿来进行,肯定会有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发生。作者们认为言语信息是塑造沟通氛围的因素之一,如果双方所发出的信息是正向的,那么就会形成正向的氛围,相反,如果双方所发出的信息是不肯定的、对抗的,那么就会形成充满敌意甚至防卫的氛围。


如何避免他人的防卫?书中总结出了6种唤起防卫和降低防卫的方法,这里选出3种供参考。


1.评价和描述


评价式沟通是唤起防卫的第一种行为,绝大多数人听到这种沟通方式都会产生生气的情绪,因为他们会认为没有得到尊重。举个例子,这样的话就是评价式的沟通:


“你总是把客厅弄得一团糟!”

“你又迟到了!”

“你讲的那个黄色笑话让我恶心。”


描述式沟通就是将焦点放在说话者的感受和想法之上,没有评判。相对于评价式用得最多的以“你”开头,描述式沟通用的是“我”的语言,同样举个与上面相应的例子:


“我不想自己一个人负责客厅的打扫工作。”

“我准时到了,而你却没有,这就是我生气的原因。”

“当你讲那些下流的笑话时,我真的觉得很尴尬。”


相比之下,描述式沟通显得温和很多,但是书中提到即便如此,它的效果也是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与使用的场景。


照片来自网络,侵删

2.支配与问题导向


这是第二种唤起防卫的信息,主要表现在试图支配他人。支配式沟通自己单方面地决定一些事情,不顾沟通过程中的信息接收者。这些问题包括大到一笔钱如何使用,小到要看哪个电视节目。


与之相反的是问题导向型沟通。这种沟通者也会做出某种安排,但他会让每个人觉得自己没有被 支配,双方的需求都得到满足。这种“双赢”策略的语言代表是“我们”。


为了方便我们区分,书中举了例子让我们理解支配导向和问题导向的不同方式:


支配导向:“你接下来最好留在这里。”

问题导向:“我待会有个重要的包裹会送过来,我要出去见销售员的时候可以麻烦你待在办公室吗?”


支配导向:“只有一个办法来解决问题了,那就是……”

问题导向:“看起来我们遇到了点麻烦,看看我们能不能共同找到两全其美的办法。”


照片来自网络,侵删

3.优越和平等


接收者只要收到对方传达的“我比你优秀”的信息,就会立马产生防卫的心理。优越感除了谈话的内容,还有讲话的方式。举个例子:


优越:“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东西。”

平等:“我有不一样的看法。”


优越:“这不是处理这件事的正确做法。”

平等:“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告诉你我曾经用过的有效的方法。”


说实话,这一点对我的触动很大。因为我平时跟我的员工说的话时候,我也是这么说的:“我之前用过XXX方法,你可以参考一下。”当然,这并不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而是从我老板身上学到的,我老板在跟我沟通时,他从来不会很强势地表现出优越感,也不会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跟我说他当年在我这个职位时,他用过的一些方法。因此,我耳濡目染地也学会了这个方法,之前知道这么做,但是没有理论支撑,读到这本书,我才醍醐灌顶,我老板在用的也是这书上的方法。


《沟通的艺术》告诉我们,那些具备优秀技巧和才能的人更擅长的是传递平等的感受而非优越感,虽然他们在某些领域更有才能,但是其他人作为人类也具备同等价值。



如果一定要有一本放在床头的话,我推荐这本《沟通的艺术》,这本书不仅教我们如何沟通,更多的是教我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有心理学家统计过,我们80%的烦恼都是由人际关系带来的。而人际关系又离不开有效地沟通,因此好好学习这里面的技巧和方法,改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在生活中与职场中游刃有余。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沟通你所能遇到的大多数问题,全在这本美国权威沟通教材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