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教育诊疗, 老师遇到问题学生就再也不怕了

身边案例:

师生冲突,随时发生 

上午第一节,正在办公室备课,听见教学楼走廊里喧嚣一片,出去一看,8班教室门口,围了一群人,跑过去看,两批学生分别拉着李老师与王学生。

李老师指着王学生喊道:你再说一句话,看我还得打你!

大家把师生二人都拉到了班主任的办公室。

我也跟了过去,静心听了片刻,明白事情的大致经过:李老师正在讲课,王学生说了一句脏话,李老师认为是在骂自己,上去就打了王学生的头几巴掌,王学生就又骂了几句,师生矛盾再次升级,以致闹得无法上课,全班起哄,闹到室外。

我劝退了李老师,学生留下班主任处理。

回到办公室,我不禁反思:为什么平和的课堂上居然出现这样的师生冲突?

现象反思:

不了解学生,何来教育?

王晓春老师分析教师教育学生的思路一般有三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约之以法。

用爱、表扬和赏识,强调寻找学生的所谓“闪光点”,去感染学生,试图利用感性的力量影响人,以为爱能解决一切问题。我们都喜欢用煽情的故事来触动学生,用情感的力量教育学生。谓之“动之以情”。

事事诉诸于道德,板起面孔训学生或者语重心长地教诲学生,试图通过让学生改变认识,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谓之“晓之以理”。

信奉“没有规矩不成圆”,热衷于制定种种条条框框,通过检查评比,奖优罚劣,强化学生的行为。谓之“约之以法”。

以上三种教育方式和思路,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与教育教学中,能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但不可滥用、一刀切地使用。

甚至不分青红皂白,以武力强压学生,更是一个有教育理念的人所不齿的。

像前文所述,英语李老师因为学生的一句脏话,不问清情况,找出症结,看清对象,稳定情绪,而是大发雷霆,甚至惹火上身,造成冲突,陷自己于不佳境地,实在两败俱伤。

不管采用哪种教育方式,最基础的是,先看教育对象。

连是什么病因都没检查出来,就乱开药,自然不能“对症下药”,更不能“因材施教”了。

所以,王晓春老师又提出第四种教育思路:教育诊疗。

如果采用以上三种教育思路的教师,角色分别是鼓动家、道学先生和企业管理的话,那么,采用教育诊疗的方法才更像教育研究者!

《给教师一件“新武器”——教育诊疗》

教育思维:

老师要向医生学习

王晓春老师在《给教师一件“新武器”——教育诊疗》一书写道:

病人问医生:“我肚子疼怎么办?”医生不会立刻回答的,他知道肚子疼源于多种疾病,在没诊断之前,无法开药方。

而,我们的教师在讨论学生问题的时候,却常有这样的提问。“学生早恋怎么办?”“学生上课不听讲怎么办?”……

老师们总是毫不犹豫地从问题直接跳到采用措施,拒绝诊断!

不看病因,就下断语,开方子,甚至直接就动手术!这是庸医蛮干!

但我们的很多老师不正是这样做的吗?

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不了解学生的性格气质,遇到问题就凭“多年的经验”,“习惯性的批评,习惯性的表扬,习惯性的惩罚,习惯性的给家长打电话……”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更是遇到学生的问题,不明就理地开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岂不说明教师太缺乏专业素养了吗?(王晓春语)

做教育者,要向医生学习,教师要向医生学习什么呢?

教育新武器:

教育诊疗

1、假设——面对症状,能估计几种可能的病症及原因

肚子疼,医生知道有哪些病,然后他假定其中一两种,做进一步诊断。

做班主任老师也应该有这样的思维。比如,班主任遇到学生打架,要知道打架大致有多少种类型,是语言表达能力差,只想用武力解决问题;还是思维方式特殊,情绪容易冲动所致;是缺乏人际交往技巧;还是自我意识太强,不容别人触碰……还是几种类型的综合。这样的猜想如同医生的假设一样,是研究的开始,是学生工作的通道。

2、验证——知道通过什么手段和途径验证这些假设

假设只是教育的开始,至于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还得老师进一步验证,才能得以确定,进而因材施教。

验证的手段与途径,就是一种十分考验班主任专业素养的能力。

这手段和途径,就是是这本书里谈到的教育诊疗的核心内容。是班主任专业素养需要补课的知识能力,要通过收集学生的心灵档案,进行比对验证,进而确定学生问题的根源类型。

3、诊断——用排除法等,初步锁定问题的类型和程度

还以打架为例,通过查看学生的心理档案,找到造成当下问题的原因,可以初步诊断症结所在。教育才有了方向。

但我们不能只诊断这是什么问题,还得诊断问题的轻重程度,也就是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评估,不然,教育也将是盲目的。

4、处方——根据学生、教师、家长多方具体情况制定干预措施

王晓春老师认为:教育的处方,常常需要同时开三张。一张是应对学生的,一张是应对家长的,一张是给班主任老师自己的。这才是综合治疗。

比如打架的学生,通过了解心理档案,知道他以武力解决与学生冲突的方式,是因为自己的自我保护,不能合理地与学生交往,就要给他三条建议:教育学生与同学友好相处,并指导他说话做事的方式方法;家长不能以粗暴的方式教育学生,以免被压抑且模仿;班主任本人则要多关注该生的情绪,尝试保护他,并教育其他学生以合适的方式解决同学矛盾。

但,如果打架的根源是情绪失控的问题,则解决方案又会不同。

心理档案:

建立与解读

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进行教育诊疗,除了日常的观察和访谈调查之外,王晓春老师还从心理技巧中借鉴一些适于青少年的方式,进行尝试收集,很有应用意义。

作为学习过心理咨询师知识技能的班主任,我在实际工作中也这样做过。以下图例是我一手的资料。

(一)画心中的果树

让学生准备纸和彩色笔,画一棵心中的果树。(以下画全家福、“五项图”等都有相同的原则)告诉学生,这不是美术作业,而是一个游戏,不在乎画的技艺,只要用最真实的感受去画就行。不看别人的,不照别人的画,如果确实不想画,也没有关系。

在精神分析心理学中,树木象征一个人内心及生命力的成长,解读时,从树的大小、在纸张中所占的位置、增添的内容、整体的协调性、树根、树冠、果实、颜色、用笔及作画的速度等各个方面来探讨学生内心的精神状态。

(二)画全家福

这项心理档案的办法是让学生画出自己的全家。不在于画得像不像,只要把自己心目中全家福画出来就行了。

解读时的注意点有:出场人物多少、位置、距离、次序、大小,人物的形象,强调身体的什么部分、表情、服饰、手中的物品,所选用的色彩、背景和添加的成分、整体的印象等等。

这一项心理档案主要在于讲究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内心开放度及亲人地位等。

学生画的“房树人”

(三)画“五项图”

这一项目类似于心理咨询技术中的“房树人测验(HTP)”,不过,王晓春老师针对青少年学生,又做了专门的改进,加入了画一本书和另一个人。

王晓春老师解释说:

据我们的经验,画果树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他的生命力;画房子可以看出他对家庭的的态度,心灵的开放程度;画书可以看出他对知识的态度,对学习的态度;画自己,可以看出他的自我 定位和自我 评价;画另一个人(任选)可以看出谁是他的“重要他人”,以及他的人际交往的倾向和风格。几方面综合起来,就可以大致了解他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个性。

在解读“五项图”时,参考的内容有:看五项内容的整合情况,各部分的关系,房子的位置、大小、形制、透视、门窗、屋内设置等,书的位置、与主人的关系远近、什么书,自我形象则要看“我”的位置、形象,“另一个人”是谁,背景和添加物的内容等等。

可以说,对于以绘画心理技术来解读学生心理,“五项图”是一个比较全面的检测方式。

(四)回忆早期记忆

早期记忆,指的是一个人能回忆起来的最初记忆,越早越好。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在《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一书中写道:“对于表明个人对待生活的特定方式存在的时间,以及提示其生活态度形成的最初环境,儿童的早期记忆极为有用。……记忆的重要性,在于它们代表的东西,在于它们对生命的解释及现在和未来的关联。”

关于早期记忆分析对教师有什么用处,王晓春老师解释说:

第一,可以依据学生的个性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

第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第三,早期记忆对学生职业选择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第四,教师分析自己的早期记忆,可以了解自我、促进心理健康,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对于早期记忆的解读,要注意的方面有:记忆中的场景地点,出现的人物和未出现的人物,活动内容和性质,回忆中的心态,整体印象,主题等。

(五)词语联想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率先使用词语联想来研究反应障碍。我们教师使用的方法是从他那里借鉴来的,但方法和作用不同。对于教师而言,词语联想是一种“心灵体检”的技术,我们想从这里了解更多的东西:被检测者(学生)的情绪、心理健康状况、人际关系、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思维类型等等。

在具体的操作中,要求在给定的5个“领词”的基础上,分别联想19个词,一组20个词,也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增减词语,只要学生“跟着感觉走”就好,无所谓对错好坏。

常用的领词是:天空、人、网、可是、跑、平静。分别属于不同的内容和词性。自然界的、社会的;动态的,静态的;有实词,也有虚词;有外部动作,有心理状态。主要是希望涉及面更宽一些。

分析联想的词语,有以下用处:了解学生的精神状态、人际关系、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思维特点、智力类型、学科倾向以及需要层次、人生目标、人生意义等。

解读时,要参考的内容有:

词汇的类型(家庭生活类、流行词汇、学生生活类、其他基本词汇、成语、“大词”、科学概念等),联想的类型(依字关联、接龙式关联、叙述性关联、同类关联、故事性关联、对比性关联、空间性关联、结构性关联、性质性关联、功能性关联、跳跃性关联等),重复出现的词或关键词,首词和尾词,词的数量,书写的速度等。

试想文章开头提到的师生冲突事件,如果李老师事先知道王学生的个性特点,比如是词语贫乏、无聊调皮等,就会理解王学生课堂上的脏话只是语言习惯问题,并非有意攻击老师,就不会自讨无趣,引发冲突了。即使是有意说脏话,甚至是针对李老师本人,也可以当堂训斥,勒令停止不文明行为,自己不至于大发雷霆,动手打他,大为光火。

看来,即使是老师自身,也需要做一下教育诊疗,了解一下自己的个性特点,以便以有自我认知,在一定的情景下,明白自己情绪波动的原因,更冷静理智科学的开展工作。

以上各种心理检测的方法,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学生的个性。

如果一位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以后接手新生的时候,做一番这样的工作,将为自己积累下大量有用的心理资料,为今后的教育管理工作,再遇到问题学生还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只要用这些真实有用的科学依据,来助力自己做好教育指导工作,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让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走上科学、专业发展的道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会教育诊疗, 老师遇到问题学生就再也不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