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桂花遍地开》究竟是哪里的民歌?

01“学习强国”上将《八月桂花遍地开》列为江西民歌

一段时间以来,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早晨醒来后打开“学习强国”app听音乐。包括《唱片中的中国》《经典之声》《中国民歌》《器乐传情》《音乐时光》《影视留声》《音乐鉴赏》等栏目。在听音乐的同时,并不妨碍做其他事情,可谓一举两得。

但是,昨天在听江西民歌的时候,居然发现有《八月桂花遍地开》,我就纳闷了。它究竟是江西民歌还是湖北民歌,或者是其他地方的民歌?吃不准,我就查资料了。

《八月桂花遍地开》歌词简单生动,节奏简捷轻快,曲调优美,热情洋溢,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传遍大江南北。1959年,著名作曲家李焕之把这首民歌改编成民歌合唱曲,五年后的1964年呈现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二场《星火燎原》中,首次以女声合唱的方式进行演唱。自此之后,女生小合唱也就成为这首歌最常用的演绎方式。

《八月桂花遍地开》歌曲

02《八月桂花遍地开》产地问题早有争议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20世纪20、30年代兴起并在中国多个省份传唱的民歌。差不多半个世纪后,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于这首歌的创作者是谁,产生的时间、地点究竟是何时何地等问题,出现了很多争议。关于是何人创作、何时创作,不是本帖讨论的问题,搁置不议。我们主要看看关于产地问题。总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五种说法:

——河南民歌说。里面又分河南商城说、河南新县说,其中新县说是主流。至少有六本书或文章持这种观点。一是在《中国传统民歌400首》(柳正明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二是《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中国ISBN中心,1987);三是《豫南革命史》(中共信阳地委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编著);四是《新县革命史》(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五是《大别山上一首震撼人心的歌》(贺文忠);六是《大别山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民歌的特征》(潘传柏);七是《(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何地民歌》(曹锦华)。前面六本书或文章认定是新县民歌,第七则认为《八月桂花遍地开》是商南民歌。

——湖北民歌说。《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将它作为湖北红安县民歌选人。2011年,获选为“湖北名歌大家唱”经典民歌。

——安徽民歌说。细分为安徽金寨说、安徽六安(指原来的六安县,并非现在的六安市)说。持这种观点的只有一本书,即《中国民歌》(第3卷)(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江西民歌说。主要是两本书而且都是在上世纪70年代出版: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五十周年歌曲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二是《民间歌曲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由此可见,在80年代形成争议之前,认为《八月桂花遍地开》是江西民歌几乎成为定论,这恐怕也是“学习强国”将其列在江西民歌名下的原因之一。另外,2011年10月,在江西南昌举行的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开幕式上也把这首歌作为入场式的背景音乐,十月份正好是丹桂飘香的农历八月份,比较应景,也侧面反映出江西老表认为该曲是江西的“土特产”。

——四川民歌说。只是有此一说,但没有证据。1932年10月开始,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苏区开始向四川再向陕西转移,这首歌也是一路传唱到川陕地区。

03也许河南才是《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故乡

首先,采用排除法,可以剔除江西、四川。

为什么《八月桂花遍地开》在80年代之前被认定是江西民歌呢?主要是这首歌在当时最大的根据地也有许多人在唱。那又是怎么传过去的呢?一是大别山区域在过了长江之后就是江西的九江,基本上是近在咫尺;二是当时的鄂豫皖与赣闽之间的人员往来尤其是中高层之间比较频繁,比如陈大将就在两边做过。1931年夏天,原在鄂豫皖工作的32师副师长漆德玮等一批同志,从鄂豫皖调到江西根据地工作,这首歌就是由他们带到江西并很快流传开来的。

但是,我们不能说“四大发明”传到了阿拉伯地区和欧洲,就否认它们的最初产地是中国,也不能说江西在唱而且到后面唱得更响亮就否认它的原产地是大别山地区。事实上,这首歌的曲调与江西民歌风格迥然不同,所以应予排除。当然,这首歌能够走出大别山,一方面是四方面军,还有当时在江西这块土地上的人所作出的贡献。

至于四川,也是几路大军兵分三路,分别从江西、鄂豫皖、湘鄂西出发到四川,把原来在江西、鄂豫皖已经传唱开来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带到了四川以及后面的陕北。

其次,采用优选法,河南可能性最大。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原产地就是鄂豫皖,因为它的曲调与大别山地区的名额一脉相承,更有许多书证、人证和事证做支撑。比较而言,在鄂豫皖三省中,河南的可能性最大。

一是事证。据一些当事人的回忆和考证,相关史料也有记载,这首歌最早传唱是1929年金秋时节在现在的河南新县陈店乡成立“光山县苏维埃政府”的大会上。会上,当地老百姓和宣传队一起还演唱了许多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在这次庆祝会上唱起来的。

二是书证。前面已经做了介绍。虽然湖北、安徽也有相关书证,但明显没有河南的多。

三是人证。一些当年的当事人也言之凿凿说是河南。比如鄂豫皖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的戴季英说《八月桂花遍地开》是柴山保当地人作的,并表示他本人参加过修改。当年任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长的成仿吾于1982年5月又回到了新县,他在新县革命纪念馆的陈列室里,见到馆内陈列的《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深情回忆起其中的歌词。1993年5月,李德生将军回到了故乡新县陈店乡,也提到这首歌。

04 《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归属地不明,不如直接说“中国民歌”

在不同文献、人物各执己见的时候,也有部分文献采用了模糊处理。比如,在《中国音乐词典》中就没有直接说《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究竟是哪个省份的民歌,而是笼统说它在诞生的最初时间是“流传于安徽、河南、湖北等省的大别山地区”。再如,1988年创刊、中宣部主管的《党建》杂志作为一本具有权威性的理论刊物在介绍《东方红》中《八月桂花遍地开》时同样只是说“这首歌是1929年鄂、豫、皖......人民用当地的民歌《八段锦》填词改编而成”。

在我看来,对《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究竟归属哪个省没必要一定弄一个明白。原因有两个方面:

第一,鄂豫皖交界处彼此交融,归属在历史上经常变更

大别山区域虽然很广阔,总面积6.7万平方公里,包括现在湖北、河南、安徽36个县(分别是8、16、12个县),但真正交界的也就8个县(具体看下图),即湖北的红安、麻城,河南的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湖北的红安县、麻城市,安徽的霍山县、金寨县,也就是河南信阳、湖北黄冈、安徽六安三个地级市交集的地方。这些地方位于大别山中部,是当时根据地的核心区域。

在以前动车没有直达武汉之前,我曾经有几次是坐长途汽车直接到达老家,路线是过了合肥进入六安地界,穿过金寨就到达湖北麻城、红安,然后向武汉进发。每次往返经过这里,基本上是深夜到凌晨,或者傍晚到深夜,一路上都是山区。随着对以前的历史认知的加深,大别山根据地是从黄(红安)麻(麻城)起义开始的,后来红安、金寨出了许多开国进军,分别在十大“将军县”里排名第一、第二,其他如河南新县、安徽六安、湖北大悟也名列十大将军县之列,几乎都在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没想到,我坐长途汽车正好穿越了出将军最多的这两个县。

在鄂豫皖交界处,甚至整个大别山区域,历史上在行政区划方面是经常调整归属的。比如,1932年,在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当时的当局随即在此设立经扶县,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新县,在河南光山、罗山及湖北红安、麻城之交界地区;还有立煌县,也就是现在的安徽金寨县,在河南商城、固始及安徽霍山、六安(县)、霍丘之交界地区。这些地方相距不远,很多风俗习惯、语言等比较相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明确区分。

鄂豫皖交界处的大别山区域

第二,民歌往往是某个特定区域内集体创作的产物

民歌、民谣、民俗等有一个鲜明特定,就是地域性,这个地域往往是指在内部有着高度关联性和交互性的区域。以我们江汉平原为例,仙桃、监利、潜江、天门、洪湖等不同县市在语言、风俗等方面具有高度相似性,很难精确地把具体某个方面细化到哪个县,而只能从一个更大的区域去认知。

一方面,大别山鄂豫皖交界的几个县之间人员交往比较密切,民风民俗多有类似;另一方面,民歌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创作的集体性,这是与一般专业创作的重大差别。后来有人回忆说谁谁谁是创作者,列举了好几个人的名字,然后根据这些人当时是哪里人去判断这首歌归属哪个省,这恰恰说明这首歌是鄂豫皖三省相邻县的不同人士共同创作的,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是雏形、修改、完善、流传的过程中——经过了很多人的加工、润色,才逐渐丰富完美。

所以,简单归属这首歌是哪个省的民歌是徒劳的,还弱化了“大别山”这个有着特殊象征意义的地方产生的民歌的价值。与其争来争去,不如直接说“大别山民歌”或“中国民歌”,淡化省属之争。

你可能感兴趣的:(《八月桂花遍地开》究竟是哪里的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