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素书》:最不容易出错的处世方式,再难也要克制

在纷纷攘攘,竞争此起彼伏的世界,人心浮躁攀比成风,争强好胜无处不在。

居高者容易心理膨胀,自赞毁他,而引起他人的嫉妒怨恨;

居低者不愿落于人后,自吹自擂,而落人口实,贻笑大方。

《素书》提倡人们最不容易出错的处世方式就是——高行微言。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注重实际行动,认真积极地做事,不说大话、空话,不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1.看破不说破,言多必失

“微言”不是不说话,是有用的话要谨慎地说,把握好分寸,点到即止。不要口无遮拦,信口开河。

诸葛亮看破不说破的沉稳值得后人学习。

刘备寄居在刘表之处的时候,诸葛亮就已经被刘备请出山辅佐自己了。刘表本来有一个儿子刘琦,是刘表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但是由于后来刘表新娶了一位夫人,生下了一个儿子,刘琦就地位不保了。

刘表的新夫人时常在刘表面前说刘琦的坏话,挑拨离间刘表和刘琦的父子关系。刘琦面对这种情况,窘迫如热锅上的蚂蚁。后来刘琦听说诸葛亮足智多谋,便多次向他请教自己的求生之道。

面对刘琦的求助,起初诸葛亮认为,这是刘表的家事不宜插手,以委婉之词反复推辞。直到后来,刘琦实在走投无路,以自刎胁迫诸葛亮为他出谋划策。诸葛亮无奈,只能说道:“公子知道申生、重耳之事吧?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现在黄祖新亡,江夏没人守御,公子为何不主动提议,请求屯兵去防守江夏,这样就可以避祸了。”

刘琦闻言,茅塞顿开,十分感谢诸葛亮。第二天,刘琦就向刘表奏请,后引兵三千往江夏镇守,刘琦离开了荆州,领兵去了江夏,继母再想离间他们父子关系的企图也就鞭长莫及了。

诸葛亮此言假借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给刘琦指明了生路,却寥寥数语,没有一个字指向刘表家的人或事,不露痕迹地谋划了一件大事。可见,越有智谋的人说话越有分寸,宁可少说也不说错,言多必失。

《论语》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成大事者无不兢兢业业,谨言慎重的。

成大事者,在面临各方势力矛盾的时候,不能口无遮拦不计后果,弄不好不但会惹祸上身,还会祸害别人。

2.事事争胜,必招挫败

聪明的人大多会有意无意地显摆聪明,就像有钱人喜欢炫富,恋爱中的人喜欢秀恩爱一样常见。

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也是屡见不鲜的事,爱出风头,事事争胜,不但成不了风口上的那只猪,反而会成为枪口上的那只鸟。

杨修才识渊博,聪慧过人,但恃才无恐,几次三番在曹操面前显摆才智,还越线插手了曹植继位的问题,这引起了曹操强烈的不满。

有一次曹操大军在斜谷驻扎了很长一段时间,粮草不支,想要进军,但前有马超顽强抵抗;想要收兵,又怕被蜀军耻笑,进退两难,心中犹豫不决。一天夏侯惇请示夜间口令,曹操正在吃鸡肋,就说:“鸡肋,鸡肋。”

杨修听到后立马自作聪明对夏侯惇说曹操要退兵了,夏侯惇大惊,忙问原因。杨修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吾等进不能胜,退又怕耻笑,可见将要退兵了。”曹操见军士纷纷收拾行装,忙问夏侯惇,夏便一一告知,曹操大怒,杀了杨修。

杨修虽才华横溢,但是犯了大忌,那就是太过于放纵自己,锋芒毕露,自以为是,只放不收,只进不退,终究惹祸上身,丢了性命。

所以老子提倡: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这是因为凡是自赞自夸,自命不凡的行为都很容易给自己招灾惹祸,所以都很难保持长久。

有学识不等于有修养,只有深刻体会知识的内涵,并用之以心,内心充实而外在稳重,才能做到遇事不慌不忙,胸有成竹,不会意气用事酿成大祸。

3.好为人师,夸夸其谈

好为人师是人的通病,根源来自于从小到大父母教,老师教、长辈教形成的“要教你才会”的成长模式。长大了之后看到别人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就会迫不及待地启用“要教你才会”的思维模式来对别人进行教育。

其实教育本身并没错,人是需要教育的,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可是当罔顾别人的实际情况,只用死板的道理,生搬硬套地按自己的理念去改变别人,这就是好为人师,这已经脱离了教育的内涵,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抬高自己贬低别人自以为是的行为。

真正有智慧的人并不需要靠嘴皮子去获取别人的认同,不炫耀自己的长处,也不用掩饰自己的不足,内心强大,光明坦荡。

反而平凡庸俗的人才会竭尽全力地吹嘘自己,害怕被别人识破自己的无能,内心空洞,弄虚作假。

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爱因斯坦

德才兼备的人不会讲没把握的话,更不会夸夸其谈、忘乎所以。他们只会默默地身体力行,以自己高尚的行为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别人,以德服人才是真正的教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素书》:最不容易出错的处世方式,再难也要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