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国之春》歌词看中文的诗意美

昨晚,和外甥女聊日本文化,突然就想到了《北国之春》。这首歌在中国堪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经典,直至今日,依然深受大家喜欢,但是,它来自日本。这首歌自1977年在日本问世以来,不仅迅速风靡全国,还在中国、东南亚、美国、巴西等国,广为传唱。

作为一名七零后,八十年代正处在童年,每次收音机里响起蒋大为那高亢的男中音时,我都不禁为之陶醉——旋律美,歌词也美。来,感受一下:

亭亭白桦, 悠悠碧空, 微微南来风。木兰花开山岗上,北国之春天,啊!北国之春天已来临。城里不知季节变换,不知季节已变换,妈妈犹在寄来包裹 ,送来寒衣御严冬。故乡啊故乡,我的故乡,何时能回你怀中?

残雪消融,溪流淙淙 ,独木桥自横,嫩芽初上落叶松 。北国之春天,啊!北国之春天已来临。虽然我们已内心相爱,至今尚未吐真情,分手已经五年整, 我的姑娘可安宁?故乡啊故乡,我的故乡,何时能回你怀中?

棣棠丛丛,朝雾蒙蒙,水车小屋静。传来阵阵儿歌声,北国之春天,啊!北国之春已来临。家兄酷似老父亲,一对沉默寡言人。可曾闲来愁沽酒 ,偶尔相对饮几盅?故乡啊故乡,我的故乡,何时能回你怀中?

这是最为大众所熟知的蒋大为版歌词,内容有点长,与其说是歌词,不如说更像散文诗。三段内容分别从妈妈、女友和兄长三个角度,深情地抒发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尤其让人称道的是,从写景入手,书写春天来临后家乡的风景变化,然后由景及人,非常细腻优美。故乡的春天如此美丽,故乡的亲人如此可亲,怎不令远在异乡的游子魂牵梦绕呢?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日文歌词本身非常美,但是,在翻译成中文时依然作了许多创造,添加了许多中国元素。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先来看直译的版本:

白桦,青空,南风。辛夷花开在那山岗上,北国的,啊,这北国的春天!城市里不知道季节的变换吧,妈妈寄来了小小的包裹。好想回到,好想回到我的故乡去啊。

残雪消融,潺潺溪流,独木小桥。落叶松上发新芽,北国的,啊,这北国的春天!虽然我们互相喜欢,却一直没能吐露真情。分别已经五年了,那个女孩还好吗?好想回到,好想回到我的故乡去啊。

丛丛棣棠,茫茫晨雾,水车小屋。童谣声飘入耳中,北国的,啊,这北国的春天!兄长好似家父一般,沉默寡言的我们俩,有时也会对饮几杯吧。好想回到,好想回到我的故乡去啊。

显然,直译和蒋大为版的意译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比如第一句,日文就是简单的“白桦,青空,南风”,而中文翻译时则加了修饰,变成“亭亭白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一下子变得形象直观起来,仿佛有一幅画展现在面前:碧蓝的天空下,一群群挺拔的白桦林,和风微微,这是北方特有的春天啊。还有一处:“北国的,啊,这北国的春天”,中文翻译时改为“北国的春天,啊,北国的春天已来临”,就更加抒情。另外,结尾句,原文是“好想回到我的故乡去啊”,改为“何时能回你怀中”,由思念之情变为浓烈的渴望,感情更加强烈。

类似这样的美化还有多处,比如:“独木小桥”,中文译为“独木桥自横”,“水车小屋”,则译为“水车小屋静”,虽然只添加了一、两个字,意境却一下子烘托出来,更为传神。

第三段的翻译,犹显中文的功力。“家兄酷似老父亲”,“可曾闲来愁沽酒,偶尔相对饮几盅?”,这里的“家兄”、“沽酒”、“对饮”,都有古诗的影子在其中,语言凝炼、押韵,完全可以与现代诗歌媲美。

从全部歌词来看,也都押韵。“碧空”、“风”、“来临”、“严冬”、“怀中”、“消融”、“淙淙”、“横”、“松”、“真情”、“安宁”.......这些押韵是那么整齐,却又那么自然,完全没有雕琢的痕迹。

总之,三段歌词选取了三组镜头,由景及人,最后抒情吟唱,充满温情。这种思乡,具体到特定的景点、特定的人,而不是空洞无物的无病呻吟,所以,回乡的强烈渴望才显得格外真挚可信,打动人心。无疑的,中文翻译,格外加强了这种情感的抒发,让画面更加优美,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恰逢改革开放之初,国民精神普遍昂扬向上、纯净自然,流行的歌曲,多出自有深厚文化功底的作者之手,到现在,多成一代经典。虽然《北国之春》是一首日本歌曲,但是,能在中国流行、广受欢迎,恰恰因为其具备这些要素,而不仅是因为思乡感情是共通的。

我们这一代人,是听着这首歌长大的,当成年后同样在异乡求学、定居,更能体会到那份浓浓的故乡情。而在流行歌曲走向颓废、虚无的今天,重听此歌,重温的不止是童年的回忆,更有对逝去的那个时代的缅怀。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北国之春》歌词看中文的诗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