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金钱化的弊端及如何规避

说来也巧,前天刚刚写了“计算时间价值”的方法来帮助自律,即可以把长期收益折现,计算每个小时的金钱价值,今天就看到了一本书,叫做《时间金钱化与利他行为》。

截至我目前所看的章节,作者对时间金钱化持消极态度。他认为,时间金钱化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感,原因在于幸福感存在于社交、休闲和利他行为等活动中,且幸福感是难以用数字衡量的,非常主观。而时间金钱化会让金钱成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会以经济收益最大化为第一追求。“是否划算”成为人们决定一件事是否该做的准绳。这势必会使人们忽视情感联结和情感需求,减少社交、休闲和利他行为,直接影响幸福感的产生。

另外可能还有另一个因素。记得之前看《女心理师》第一集里面有一个情节,一个女孩子想跳楼,拨打了自杀干预热线。心理医生让她开始数数,原理是当人考虑数字的时候,会让大脑从感性状态中冷静,启动到理性状态,从而更不容易做出过激的行为。

那么,但凡将时间金钱化,我们看到时间流逝,就会自动计算这段时间内金钱的得失,大脑理性状态启动,这与依赖于感性状态的“幸福感”显然是有一定冲突的。所以说,时间金钱化会降低人们幸福感这件事,是有依据的。

那么是不是我们就不能通过计算时间价值来进行自律了呢?并非如此。我们要知道,凡事都具有两面性。过于理性虽然并不利于在当下体验幸福,但是也很好地控制了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当我们已经预知到自己的不够自律会引起未来的负面情绪时,计算时间价值就成了一种非常不错的方法。我们可以用量化的方式来明确每一个时间单位的利益得失,解决面对未来不确定性时的迷茫,减少对时间的浪费。

那么,我们怎样操作,可以尽可能地减少“计算时间价值”这种方法带来的副作用呢?我们可以将收益分为两类:可量化的经济收益,如学习、工作、健身等;以及不可量化的情感收益,如休闲、社交、利他行为等。一方面,我们为经济收益设定底线,每天至少要有多少时间用于获取多少可衡量的时间价值。另一方面,我们在进行休闲、社交和利他行为等可以获得情感收益的活动时,要知道自己也是在获取收益,不要因为感觉“浪费时间”而失去耐性和体验感。我们真正应该避免的,是那些既没有经济收益,又没有情感收益的事情,比如明明已经得不到任何乐趣,却依然一下一下地划着短视频;明明非常不想去,还碍于面子去参加毫无意义的饭局酒局。

总之,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方法,只要适用于自己,并且坚持,就一定可以离自己想要的成果越来越近。

你可能感兴趣的:(时间金钱化的弊端及如何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