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训练

很多人提思维而色变,以其过于高大上而生畏惧之心,殊不知,思维训练其实很有趣。

笔者今日讲一篇课外阅读《拔掉心底的篱笆》,看到题目的一瞬,我便想让学生好好地锻炼一下思维能力。如何开始?且从题目入手。

1.题目解读:我首先问学生的问题是,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什么类型的短语?学生有说偏正的,有说动宾的,后来达成一致,认为是动宾。由此,我发现学生对于短语的类型并不是很明确。于是,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是动宾?我们要关注些什么?学生想到,要关注第一个词是动词。那么由动词开头的短语有可能有几种类型?学生想到动宾短语或者动补短语。二者有什么区别?学生渐渐明白一个是动词支配的对象,一个是补充说明怎么样。

从短语类型入手,是我解题的第一步,是对学生进行语法知识训练,此为临时起意。我通常的做法是马上要讲到的内容。我继续问学生:你发现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一个女生说,篱笆在心底。我追问,篱笆通常在哪里?学生说,篱笆在大地上。那么为何这篇文章的篱笆长在了心底?学生思考之后,表述的很清晰,说这篇文章的篱笆不是真正的篱笆,而是心底的恐惧、不自信等感觉,作者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心底的恐惧、不自信等感觉比作了篱笆。那么,作者为何要“拔掉”篱笆呢?学生的思维很快,马上说,是这些感觉成为我成长过程中的障碍,阻碍了我的发展。至此,学生已将题目理解得十分清晰,接下来,我要走向文章了。

2.文本理解:我问学生一个问题:你读完这篇文章,想跟大家分享点什么?我很喜欢这种方式的提问,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保证了文章在完整状态下被学生全方位的思考,留有大片的空白让学生填充,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很神秘,很有期待。其实,最期待的是我,我不知道学生会呈现出什么样的信息,会以何种方式组织语言,其中的思维方式会有哪些。然而,正是这些未知让我十分兴奋,我喜欢课堂的生成,正如我喜欢让自己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我叫了一排的同学,然后我发现,这些同学角度几乎一致,只是表述有异,基本围绕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或针对某个情节进行理解。在聆听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听”的方法。坐在教室里,却不见得每个学生都会听课。听别人说话,要学会梳理提炼。如一个男生在说为什么会形成“篱笆”时,说了一段文字,此时,我让学生注意,这段文字表达了两层含义,一层是自己内心制造的篱笆,另一层是他人的思想对我的影响使我内心长出了篱笆,一个是主观的因素,关乎本我,另一个是客观的因素,关乎他人。如此,学生能够从中学到一种思维方式,就是进行分类,从学生回答的语言中提炼出有效信息,迅速进行分类,使得条理更加清晰,而这种能力也是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

以上的分享,学生局限于文章的内容和主题上,我意识到,这是我平时训练没有到位。于是,我直接提供学生更多的思路,如关注开头和结尾,看是否有照应;关注段落的衔接;关注作者记叙的顺序;关注作者的选材;关注文章的写法;关注文章层次之间的关系等,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思维一点点打开。

当我们埋怨学生总是无法达到教师预期的高度,其实,是我们没有让学生看过高处的风景。如是思维训练,益处大矣。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是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