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久而敬之:人生何必如初见,但求相看两不厌。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交朋友,交往越久,越受人尊敬。”

“久而敬之”有两种理解:1、别人尊敬他,这是结果。2、他依然能够对别人保持恭敬,这是过程。

那么,我们如果学习晏子的话,结果是没办法学习的,我们只能去学习他的过程。所以,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们更应该理解为,晏子善于交朋友,随着时间的久远,他依旧能够对他人具有敬重感。

这就如孔子所讲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人越是离得近,越容易不把彼此当回事儿,没有尺度。反倒是那些有距离的人,可能会更被重视一些。

所以孔子说“久而敬之”才应该是交友之道。就如晏子的做法是:虽然我们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了,但每次见面依然能够保持足够的恭敬,依然尊重对方的人格,依然给他足够的鼓励很肯定。而不会因为越来越熟悉,而见面就讽刺、挖苦、开玩笑……

这是我们每个人在今天都需要学习的东西。一个人有无修养,是否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否有气质,都是反应在这些细节上的。

所以,我们对任何人都要有恭敬心,对任何事都要有敬畏心。这种恭敬的态度的过程,能够带来最终互相尊敬的一个结果。这才应该是我们的交友之道。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孔子说:“臧文仲养着大乌龟,给它住的房子,房顶呈拱形,柱子上画着水草图案,像天子的宗庙一样,这怎么算明智?”

这是孔子评价臧文仲的一句话,并不是赞许,而是嫌弃他有些玩物丧志。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子张问:“子文三次做宰相时,没感到高兴;三次被罢免时,没感到委屈。卸任前,总是认真地办理交接事宜,怎样?”孔子说:“算忠心了。”问:“算仁吗?”答:“不知道,哪儿来的仁?”又问:“崔子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抛弃家产跑了。到了另一国,他说:‘这里的大夫同崔子一样。’又跑了。再到一国,再说:‘他们同崔子一样。’再跑了。怎样?”孔子说:“算清白了。”问:“算仁吗?”答:“不知道,哪儿来的仁?”

孔子的弟子总是在寻找“仁”的境界,也总是想找一个楷模。但往往在孔子那里并得不到答案,而且在孔子看来,很多事情都是理所应当的事。例如“忠”,即便做的很好了,也并不需要达到“仁”的程度,而且,我们只能够看到他做出来的事看起来是这个样子的,但其内心是否是真正的发心,我们也要并不得知啊。

“忠”是爱国,爱政事。“清”是爱名,爱洁身自好。其实这2者都是爱的外在。

中国古代讲“周公握发吐哺时”“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恐惧流言日”的故事,周公到底是好还是坏呢?怕是无论局限于哪一个特定时期,都不好做评判吧。

所以说,一个人是否达到了“仁”的境界,不盖棺根本无法定论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051.久而敬之:人生何必如初见,但求相看两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