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35岁的职业危机沸沸扬扬,有失业,有跳楼,还有担忧,还有惶恐… …
于是,
很多人,没到35岁的,纷纷讲起这些故事来表达自己承受的压力程度;
很多人,35岁附近的,变得更加敏感,只求故事不要重复发生;
很多人,过了35岁的,庆幸着,满足着,踏着步画着圆;
其实,真相往往是被隐藏在感性之后。
因为,
月亮只有一个,却有阴晴圆缺;
都是35岁,酸甜苦辣各不同;
危机,绝对不是指某个年龄!
公众号胡言非语,专注职场人的能力提升与发展,对“35岁的职场危机”,从以下三点进行剖析,以作建议:
1 . 现实永远是现实
很多人也许已经不记得了,联想集团在2003年大裁员时,公司内网上那篇《公司不是家》,以及柳传志的回应,当时犹如电闪雷鸣般轰击在人的心头。
回应的原文摘录如下:
“我很抱歉地对《公司不是家》的作者说,我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元庆只能从企业发展的角度,从大局的角度看问题,这才是最根本的以人为本,最根本的为员工负责。如果元庆真的用为局部员工负责的方法去考虑问题,企业就会陷入一片儿女情长之中,完全无法发展,中国就会失去联想。”
不论被淘汰的职场故事多么感人或者引发怜悯,但总会像一颗小石子扔进池塘,最多有一些涟漪。现实就是,组织不再需要你,而不论你的情感有多深,有多么对当前的不舍。
现实有很多:
● 没有永远的稳定岗位;
● 营利性组织的目标就是盈利,不论它承担了多少社会责任;
● 组织永远在思考什么人会更合适,即使你现在最合适当前的岗位;
● 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只能不断增强自己在这个组织中的不可替代性,或者增加组织的替换成本,这就是你要努力的;
● 经验有用,但不是完美保障,多数人的经验还不足以左右公司的运营;
● … …
每一个职场人,认识和面对现实,从而鞭策自己,很重要!
2.危机与否,其实是指你的可替代性
正如足球赛场上,35岁的球员不论曾经拥有多么巨大的光环,相对20来岁的年轻人来讲,体力、精力、潜力等有所不足,已经开始隐隐感到自己拥有位置的“威胁“。
但是,焦虑,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危机与否,其实是指你在职场中的可替代性!
一个年薪40万的程序员,35岁时因为裁员,感觉自己无法承受两套房贷,担心无法继续给孩子当前的教育环境… …,于是选择跳楼这种对自己淘汰的方式。
对于组织而言,你与新人之间能力差异带来的痛点,组织在成本和时间上,可以接受。
的确,新人的优势一目了然:
● 薪酬期望更低;
● 工作的欲望更强;
● 听话,不会倚老卖老;
● 半年上手,一两年就成熟了;
● 可塑性强,对产品的设计角度更具有创新性;
● … …
但是,这是否成为35岁被淘汰的理由呢?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大于组织对其的要求;
如果一个人的成长速度超过组织的发展速度;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迭代速度(意识、知识、技能等)超过组织的进化速度;
那这个人一定是优秀的,一定是在组织里不可替代的!一定是让新人仰望的对象!
相反,当组织在高速成长中,需要评估成员是否值得继续跟随时,不论35岁,还是25岁,都会被替代掉。
所以,这与年龄无关!
正如《刻意练习》这本书所传递的观点,即使你练习某个技能很多年,也许只是停留在某个熟练的水平,却无法提升。有的人,通过刻意练习,不断寻找可以提升之处,却很容易超越那些练习时间远超自己的人。
一个职场人,要能不断发展,其实就是要加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老胡在辅导很多企业的工作计划时,就发现了太多的无价值表现,试想:
当你的工作计划,只是把时间换一下,仿佛一样可用,而且没什么大的问题;
当你的工作思路展现出来,都是基本的工作流程,别人也能轻易做出来;
那你有什么独特性?
一个基本素质达标的年轻人,只要组织加以方法和案例的培养,就可以准备替代你了!
当你觉得一项工作变得熟练和得心应手时,就要小心了!
3.淘汰的不是你年岁渐大,而是你的脆弱和依赖
有调查数据显示,近7成职场人正处于迷茫状态。
48.37%职场人表示“以前为梦想打拼,现在却为生活奔波”,迷茫在现实与梦想的差距之间。
37.68%的职场人则迷茫于未来发展,每逢新人入职,都似乎在提醒自己竞争力下降,他们无奈表示“工作节奏越快,越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己。”
知道应该要做什么,却从来不愿意投入精力和时间去做什么!
——这是被淘汰的人最大的通病!
35岁淘汰的是那份内心的脆弱,是对现有环境和工作的依赖性;
脆弱,是过去十年努力工作,打拼来的职位、薪水、房子、家庭… … ,就像达到了人生的顶峰,只求保住现有状态,无心追求更高。因此,短暂失业时,想到房贷的压力,竟能让人跳楼,这可怜的故事之外,的确是脆弱的展现。
组织最需要的人,永远是两种:
一种是能够支撑高速发展的人才;
一种是可以培养但当前成本较低的人。
这两种之外,稳稳当当的人反而是容易被替代的。
但最可悲的就是在一个组织中被替代被淘汰后,就产生了自我否定,这叫做脆弱。
很多人从毕业找工作开始,就瞄准名牌企业、大企业,试图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可是,由于进入后,对环境的熟悉产生了依赖,一切都变得按部就班,即使压力大,加班多,但做的工作变得常规,你的“熟练”已经不足以让组织向更高的方向发展!
你必须要知道,你的能力和经验,无法适应或者支撑组织的需求,但对于很多其他企业而言,你却是个“宝”啊!
正视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搞清楚自己接下来最大的价值是经验还是创新?
也许换个成长型的企业,用你那在大企业的规范技能和经验去帮助它们,共同成长,会给你一个新的,且更长远,且更不可替代的职业生涯呢?
当然,前提是不要抱着现在的一切不放手,薪酬、职位、环境,等等,都是可以看长远一些,现在放松一点,却得到将来的更高水平,岂不是更好?
记住这样一段话:
美国文学家及哲学家亨利·戴维梭罗说过:“最令人鼓舞的事实,莫过于人类确实能主动努力以提升生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