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整理的高考地理答题技巧

一、选择题解题技巧和规律


(一)选择题的命题规律


1.选择题的命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多为单项选择题(如全国卷、天津卷等)  

3.多为连题型选择题(一个材料包括多个选择题)  

4.选择题内容更加关注社会热点  


(二)应试策略  


1.沉着冷静,相信自己判断  

2.认真审题  

3.先易后难,跳过难题或自己认为没有把握的题目,回头再做  

4.认真检查,但不要轻易改动答案  


(三)应试技巧

1.做到:“三审”,即一审材料(加以引申)、二审题干(画出关键词)、三审选项(找出合理、正确并与材料和题干有关的选项)。 

2.读完题组内每一个小题,注意各小题之间的前后提示语,然后再从容做题。 

3.仔细分析题干,明确解题条件

例如:北极地区寒风凛冽,考虑到当地所处风带的盛行风向,中国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营地建筑的门窗应该避开的朝向是:  

A.东南方向B、西南方向C、西北方向D、东北方向  

答案:D 点拨:题干条件是北极附近盛行风向、门窗避开的朝向。北极附近风带为极地东风带,具体风向为东北风,故门窗应避开东北方向。 

4.选项错误的几种情况: 

(1)因果颠倒(2)前后矛盾(3)表述绝对化(4)概念混淆(5)表述错误或不完整(6)以偏概全,以点带面(7)与题干无关  


(四)解题方法介绍 

1.直选法:运用学过的知识可以直接选出来,多考察记忆性知识,注意必须看完所有选项再选择。


2.排除法:如果选项罗列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多,可以先将选项与题干对照,排除掉明显错误的选项,重点分析剩余选项。

例如:(2005年江苏卷)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  

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   

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

答案:D 点拨:既然全流域要综合治理,部分河段就不应该利用绝大部分河水,故排除了A、C;用人工加速冰川消融来补给河水,不现实,又可以排除B,正确答案为D。 


3.优选法:如果选项中有多项合理,但题干中有“最”、“主导”、“第一”等字样时,要选择最合理选项。

例如:美国“硅谷”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环境优美 B.交通便利 C.知识技术 D.市场广阔 

答案:C 点拨:形成高技术工业区的区位因素包括知识技术、快捷交通、优美的环境,但主导因素是科技发达。

4.转换法:即将条件换成另外一种相同的说法,该说法与选项更直接,利于选择。 

例如: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的地区,不会有:  

A.热带沙漠气候 B.寒流 C.冷锋活动 D.从极地漂来的浮冰 

答案:D 点拨:将条件转化为“一年中有两次直射的地区”属于热带地区,不会存在从极地漂来的浮冰。  


5.图示法:将比较抽象的内容用直观示意图表示出来,利于选择,如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等题目。

例如:10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A.北半球,向北移动 B.南半球,向南移动 C.北半球,向南移动 D.南半球,向北移动

答案:B   


6.逻辑推理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判断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结果,需要进行逻辑推理或运算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即为逻辑推理法。

例如:(2005年江苏卷)在一年中,塔里木河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    )  

A.6月   B.7月   C.8月   D.9月 

答案:C 点拨:首先明确塔里木河为内流河,河水主要来自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河流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其次虽然7月气温最高,但冰雪融水补给河流还需一段过程,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8月。 

(五)选择题类型:

1.正误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直选法来选择,但必须将所有选项都看完再决定对错。 

2.最佳选择题:可以用比较法、优选法、直选法来选择。 

3.因果选择题:由因推果,或由果推因,可以用直选法、推理法、逆向思维法。

4.组合型选择题:由多项选择转化为单项选择题,方法是排除法,先确定明显正确或错误选项,最后分析剩下的选项。 

5.时间和空间顺序排列选择题:解题关键是根据自己最熟悉或有把握的点,确定一个或多个即可选择正确顺序。

6.选择题组:先给定材料,图表或文字,然后从几个角度命制几道选择题。 

做题时注意以下方面:

(1)分析材料,画出文字中的关键词,图表反映出的信息,如概念规律、变化趋势、分布等,并将各个信息进行联系或汇总。

(2)统览给出的几道选择题,看一下它们之间是否具有条件继承关系、后面题目对前面题目有无启示、每道题用哪个条件,所有条件是否都用到了。  



二、综合问答题解题技巧和规律


综合题常见类别有:

(一)、描述和阐释事物 

1.特征问题: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如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地表植被特征、土壤特征等;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生产特征(区位特征、结构特征、地域类型等)、工业生产特征、交通特征(运输形式、线网的疏密、分布、地位等)、

资源特征等。 

2.地理成因问题: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如地形成因分析、气候类型成因、气温成因、降水成因、河流相关成因、湖泊、沼泽成因、洋流成因、海水盐度成因、土壤成因。

3.自然灾害类:包括天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气候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


4.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类:包括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 

(二)论证和探讨问题 

1.评价问题:问题常常表述为“作用、意义、影响”等。  

答题思路:三套答题系统  

①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益统一入手;  

②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辨证阐述;  

③从不同对象的角度来分析(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对不同对象影响效果不同)。例如:迁出地和迁入地(人口迁移、人口城市化)、流出地和流入地(水土流失)、输出地和输入地(天然气、电力) 

2.比较问题 

注意一点:两边都要回答  

常见:特征比较、区位比较、成因比较、分布比较、结构比较等 

3.措施问题  

回答思路:三套系统  

①对症下药(先找出地理事物或现象成因,然后逐一对照找出对策)  

②(技术)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管理措施  

③开源节流(对资源类而言)

常见问题例如:  

①河流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②环境污染措施

③生态破坏措施

④自然灾害措施

4.规律问题 

①地理点:如地带性、非地带性  

②等值线分布特征:数值变化规律、极值分布、走向、疏密、曲直、局部闭合  

③面:形状、大小  

④变化规律:包括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变化、变化量、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变率大小等 

审题时注意以下表述要求: 

①简述:简单扼要叙述,必须把握要点;  

②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  

③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  

④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  

⑤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  

⑥写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  

⑦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如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  

⑧对比(比较):列表比较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的地理事物,可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之间的差别、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⑨评价: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这需要平时树立科学的观点,具备正确的地理思想  

⑩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等。


语言表达时要落实三要领:

(1)条理性:一个问题答一段,这样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也可分点叙述;不要自始至终一个段落,连标点符号也点不全。  

(2)层次性:把最精彩最重要的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教师造成不分主次、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尽量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漏答知识点,根据目前的评分标准,则不如适当多答。  

(3)完整性:答题时要求将地理原理与题目设问之间串以一个个地理链,使之巧妙相接,尽量具体详细,但如果没把握,可适度模糊处理,否则可能会自露马脚。  

(4)注意“死”的采点、“活”的采点。

地理考试中考生常见的能力问题

①审题不到位,不理解,不全面。题目没看完就开始作答。  

②读图和提取资料信息能力差,不能充分挖掘解题条件。  

③不能准确认定区域位置,对地理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把握不准。  

④审题时不善于抓住关键词,不能准确理解题目的设问重点,导致答非所问。 


综合题答题过程: 

第一步审材料:看完所有文字、表格或图材料,文字要画出关键词,进行材料概念引申,挖掘图表中直接和暗含的条件,包括图例、注记、数字、线条、方向、经纬度、关键地点等,分析材料含义和用意,可能用在什么地方,然后将所有能用的条件归纳,准备用。  


第二步审问题:通过题目中的问题,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联系平时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形成答题框架系统。如分析某地的农业区位因素,需要用到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交通、市场、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

第三步语言表达:用自己形成的答题框架系统,联系题目给出的条件,进行逐项表达。

第四步检查答案和条件:看所给条件是否有没有用上的,与答案进一步对应补充。

三、地理考试前碎碎念


 1、把题话转化为人话,找题眼,勾关键字有助于节省时间,精准聚焦考点。


  2、选择题看到平时从未遇见过的陌生表达语的选项,要慎选。(以前告诉学生可能是正确答案,有的学生乱用)可能是考点。选择题为3结构,共11题。重视每一组题的第一问,否则易出现多米诺骨牌连错效应。


  3、慎用宏观的知识点去解释和推理微观或小区域的题(高考题喜欢考矛盾,特例)。做大区域的题时,勿钻牛角。(记住看到区域先问自己这个地方在哪?这个地方是什么气候?这个地方是什么地形? )


  4、把图中所有河流的起点连在一起,在图上写此处有山。有助于判断地形、地势、河流流向以及迎风坡。河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海洋、海湾多为河流终点。


  5、画风向别忘了穿”高跟斜”哦,风是从高压吹向低压,热低压,冷高压。把手的根部放到高压处(如副高),手指向低压(如赤低),大拇指一斜(北半球右手朝上,南半球左手朝上),风向原形毕露。


  6、图里有赤道,画两股风,北半球画东北和西南风,南半球画东南和西北风。出现季风区的图,画两个风向。我国东部地区日本韩国朝鲜夏季东南,冬季西北。印度,东南亚,我国西南和海南,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冬季盛行东北季风。西欧地区大面积西南风。


  7、对于平时大题易失分的同学,若总分8分,可分答5条。材料分析模板活用。区域题,最后要点真的凑不够了,生拉硬扯往地形和气候两方面考虑,综合题想清楚原理大胆写,每二点有因有果,论证充分。千万别每一点三个字五个字。认真读题,综合题材料都比较精炼。没一句废话,要将材料吃干榨尽,图及图例,有时候占到了三分之一的答案。


  8、若考察各种线路,问利弊、原因、区位、影响。把起点和终点连成一条线。 对比这两条线的异同点,考点和答案就自然显现出来了。


  9、大题答完后感觉答的不理想时,仔细看一下图例,图例中没有多余的信息,如果你的答案没有考虑这些信息,往往忽略了这部分的得分点。


  10、若有时间检查,不要再把题做一遍, 易出现惯性思维。可以把你的选项带到题里,加“一定”两字,看是否能推出题里的条件。(就是我经常说的逆推法,看看如果你选的选项成立,题干能不能成立? )


  11、杜绝错别字,字迹清晰规整,高考评分标准里面明确规定关键词出现错别字本小问不得分(仔细看2017年高考评分标准)


  12、永远记住选择题最好的方法排除法,三同一不同选一不同,高考考的是新情境、新名词、新区域,往往排除三个最熟悉的选项,而选择最陌生的选项。选择题的最后一句话一定特别注意,就近两年高考来看,最后一句话往往出一道题。


  13、实在不会做的题就跳出来,不看材料,只看答案。例如2016年某题目“与坡度有关而与海拔无关的是”,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不选:降水迎风坡随着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不选;水热状况都变了,植被肯定变化,不选;最后只能选最不熟悉的积雪厚度。


  14、高考考的是学生能力,也就是根据提供的题图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答案都在所给的材料里,不在学生的凭空想象里。例如题目给了降水量曲线图,答案却不选降水,非得选光照,气温等错误选项。


  15、选择题做完抓紧涂卡,涂完检查一遍,以免出现涂错的情况。或者按照自己的习惯,在考试还有15分钟哨声提醒的时候再涂卡,千万别最后5分钟再涂,以免慌张涂错或涂不完的情况发生。


  16、两个选修题先通读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哪个题有话说就选哪个题。尽量选能从材料中在用婴点的那个题,一旦选择就不要更改,千万别答了三行了,一看答不下去了,再用笔划掉选择另一个题目。  


综合自 地理蹊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线教师整理的高考地理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