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位妈妈向汤加辉老师咨询,她的儿子现在15岁,正值青春期,完全不知道如何跟孩子相处。
除了这位家长,最近也收到了很多来访者的问题:
明明是想好好和孩子沟通一次,可孩子的反应让人措手不及,要么假装听不到,要么就一点就着。
本来应该是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然而却好像生死仇人一样。
到底是怎么回事?
从这位孩子的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一些端倪:
青春期,不是很叛逆;
父亲一直长篇大论;
孩子讲不过父亲;
父亲没有直接侮辱,但孩子却感受不到温暖。
从这个正值青春期的孩子角度中,我们值得思考一件事:
父母应该怎么样跟孩子,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深入沟通?
目的性太强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最后往往变成说教。
如:
家长:“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
孩子:“今天学了新知识。”
家长:“那就行,一定要多学习,不然以后不好过。”
孩子:“......”
家长:“今天跟同学相处的怎么样?”
孩子:“相处的挺好的,今天还交了个朋友,我们有很多共同话题。”
家长:“多交朋友好,但是不要贪玩,别影响学习。”
孩子:“......”
你看,三两句没说完,就开始对孩子说教,本来孩子想开开心心跟你分享,最后直接无语梗塞。
家长这种带有明显动机的聊天方式,只是一种单方面的灌输,告诉孩子好好学习,这种方式不需要家长太多时间思考,简单省事。
但是这种聊天方式所达到的效果微乎其微。
让孩子汇报
很多家长去学校接孩子放学时,会不停问孩子的学习情况。
每天都固定如此,好像是一种必要环节,久而久之,孩子的回答也开始固化。
“还行、就那样吧、都可以......”这种敷衍的回答,家长是得不到一丁点有效信息的。
如果家长重复的问,孩子可能早就发脾气了,更别说心平气和聊天了。
太自以为是
聊天其实并不简单,尤其是和孩子聊天,很多家长都会把天聊死。
如:
孩子:“爸爸,我想跟你说点事。”(孩子主动寻求对话)
爸爸:“说。”(有点不耐烦)
孩子:“我想要一双新鞋。”
爸爸:“不是有那么多鞋吗?怎么还要买鞋?”
孩子:“给我买一双吧,我真的很想要。”
爸爸:“不买,作业写完没就在这玩?”
这样不仅让聊天终止了,还影响亲子关系。
所以,如果孩子找你沟通的时候,你正好没时间,那么让孩子多等一会儿,也不要敷衍他。
保护孩子的沟通主动性非常重要!
不要为了聊天而聊天,要讲究方法。
倾听
倾听不是家长闭上嘴巴、在那里听孩子说就可以了,最好的倾听是有互动性的,哪怕你一个关心的眼神,也能激发孩子跟你继续聊的动力。
不要太自我
有位家长以博学多识享誉圈内外,可是青春期的孩子跟他关系非常僵硬,要么一开口就吵架,要么就一直不开口。
后来他发现,问题出现在自己身上:孩子一开口,往往就被他评头论足。
大树底下不长草,不是这位家长的看法不对,儿子不想听。
正是因为他太对了、懂得太多了,让孩子显得很“呆”,时间一长,孩子就懒得说了。
挑好时间
聊天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聊的,比如孩子正在专心看书、看电视,家长突然表示要聊天,将心比心,谁也不会太高兴,结果肯定会应付了事。
因此,聊天尽量建立在一个心平气和的状态,而且没什么要紧事。
假如家长真的有重要事情跟孩子说,那就让孩子先停止当下的动作,聊天结束以后再继续。
罗列重点
打蛇打七寸的道理每个人都懂。
假如家长说话没有重点,整天不是要求孩子这样,就是要求孩子那样,苍白又无力的说辞整天挂在嘴边,孩子不烦就怪了。
反之,假如家长平时多观察思考,和老师沟通,到外面走一走看一看,了解一下真实情况;
那么一旦沟通,内容真实无法反驳,孩子被说到内心,知道你确实对他上心,也不会狡辩撒谎了,再沟通下去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偶尔示弱
家长和孩子沟通过程中,要时刻牢记:亲子关系是最重要的。
孩子,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内心都比较敏感脆弱,家长在沟通中应训练自己的察觉力。
感受到关系紧张要想办法缓和,孩子情绪上来的时候不要硬碰硬,家长可以示弱进行安抚,等孩子情绪结束了,在继续讨论刚才的话题。
青春期的孩子在面对问题时,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就算家长知道该如何解决,也不要直接说出来,更不要强迫他采纳,建议用发问来沟通。
如:
你觉得这件事应该怎么处理?
需要我们做些什么吗?
你想听一下我的意见吗?
诗歌《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中写出: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世界上,但并不是为了你而来,他们由你照顾,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爱,但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和孩子沟通的前提,是要意识到孩子的独立,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平等的身份,以理性的思维说服他。
既能解决问题还能给足尊重,既能发现不足又能及时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