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新闻记者”语文实践活动总结

冬日阳光的威力本来就不大,再遇上玻璃,就很难穿进屋里了,就像蛋黄砸在了上面,黄色晕染得到处都是。我坐在办公室里,埋头苦思为期三天的运动会怎么过。初二了,又临近期末,时间很紧张。说是有四千多人参加的运动会,其实真正到运动场上的人,每个班也就只有十来人,大多数也就没什么事干,如果让孩子们拿着书到操场看,也与运动会的氛围不大协调。但是光阴白白浪费了也可惜,我得找点什么有意义的事给孩子们。

当我翻到新闻单元时,后面有一个语文实践活动,拟什么采访提纲,完成什么采访任务,还要学写消息。看到这里,灵感突现,要不就借这次运动会的舞台大搞一次“做新闻”的实战演练活动。我顿时脑瓜一热,信心满满,半个小时就把方案的大致过程弄了出来。以组为单位,参加六个项目(拟方案、写消息、写特写、写通讯、做采访视频、做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比赛,评选“优秀团队”和“优秀新闻记者”,并适当给与奖励。

我还是喜欢说干就干,但心中顾虑还是很多。比如,消息、特写、通讯都写,学生愿不愿意写?会不会写?难度大不大?但是转念一想,在学习新闻单元的时候,都练习过如何写,特别是消息,至少写过三回,而且也觉得他们写得也有模有样。特写,抛开特有的新闻特点,其实就是平常作文中的细节描写,练练细节描写也好,更何况运动会上的细节容易抓捕,又是自己亲自体验了的,写起来,不难。至于通讯嘛,也抛开新闻特点来看,它其实就是一种写人或记事的文章,即使学生写得不像特写和通讯,但至少会是写人记事的文章,这样想来,就不担心难不难的问题了。但是如何除去“作文”这个让人压抑的东西,我就专门做所谓的新闻稿件纸,既除去“作文”之感,又增加“新闻”的仪式感。

新闻要去采访,怎么采访呢,截取一段采访视频,孩子们学学吧。新闻要播报,也要视频,怎么办,在现在那个手机就可做的时代,应该不是难题。所以,做吧,从头至尾,做得透透的。本次活动也要评奖,标准怎么订呢?标准大了,考核起来无意义。怎么细化标准?还真的伤脑筋。我还是边做边看,边看边想吧。等想好这些,我找9班班主任刘老师商量这个活动做不做,刘老师二话没说,:“干!支持你!”我顿时也信心大增,在运动会当周周一,就开始动员宣传,孩子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开弓没有回头箭,和学生一起去做吧,1班和9班的孩子就在运动会这个大舞台上劈波斩浪一回。

想像是美好的,现实是猝不及防的。运动会举办的当天,问题层出不穷。胆儿小的组,畏首畏尾,很难迈出采访的第一步,需要去鼓励。迈出去了的,采访哪些人?怎么问?要不要话筒?可不可以除了采访,还拍其他场景?怎样把视频拍的更好看?视频剪辑有没有逻辑?还有小组人员的问题,有的组,人头凑不齐,组长抱怨不停......我走了这个班又要走那个班,这个学生问了那个学生又问,感觉自己这个系统像是要崩盘了。最后只说了句标准:你想报道什么,你就去拍什么,去采访什么?老师只要你交给我一个2—3分钟的视频。

第一天结束了,为了提高活动质量,梳理了孩子们反馈回来的各种问题,大概都有近20条。关于拍摄技术的,采访礼仪的,采访问题设置的,视频剪辑组合的,小组人员协调的,孩子参与心态的,如何团结协作资源共享的......虽然纷繁复杂而辛苦,但心情还是愉悦的,问题越多,说明参与得越深入,如果都能克服,效果就会更好。

到了第二天,孩子们有了第一天的经验,就要熟悉得多了。到了第二天下午,完成得早的组,都在剪辑视频了。用哪个软件?怎么剪辑?怎么加字幕?怎么加特效?该补的视频赶紧找机会拍,该删的就赶快删,一个一个围在一起气嘴八舌讲过不停,兴致勃勃的样子。我也讲的口干舌燥,面对这些十万个为什么,我都想躲了,但还是很有兴趣围观。

三天的运动会,班上集中营中,就没有几个同学呆坐着或者在位置上看书,他们要么奔走于各个比赛现场,要么奔走于各个运动员的身边,裁判中间,围观的啦啦对中间......甚至是来观看运动会的家长们,年轻的,年长的,都一一成为了他们的关注对象。看着他们兴致勃勃滔滔不绝的样子,我突然感觉到,放开手中的线,孩子们可以给你无限惊喜。哪怕是看着他们尴尬被拒绝,懊恼犹豫的样子,我也觉得这就是成长的样子,很好看!

周末,两个班的孩子们陆续把采访视频传来,都是他们自己编辑好的。虽然问题多多,比如采访者衣着不整齐,普通话不标准,采访开场白忘记了说,采访不注意尊重的,有的连一个采访“话筒”都没有,但是满屏都写满了他们的努力和认真。有比赛现场的画面,有采访后勤的画面,有围有初中生的,有小学生,有运动员的,有老师的;有采访个人的,有采访群体的。被采访者都热情洋溢,积极配合,特别是我校的老师们,我太感谢他们配合孩子们玩这个游戏了,他们的积极参与无疑给这些孩子们带来了足足的成就感和满满的幸福感!我把这16个视频分班编辑好,准备活动最后一个环节——做新闻节目主持人——使用。


主题班会的时间,9班确定在周二上午二三节课,一班确定在周二下午三四节课。为了使活动更真实,更有“样子”。我制作了四个座位牌,一个“主持人”,放在讲台上,三个“评委”,放在评委席上。教室里的位置,分组摆成六个组,每组本想摆成圆形,但不行,只好摆成了拼桌。评委每组派代表,出列就坐第一排。“做新闻节目主持人”活动,分两部分,第一步,先按组的顺序播放采访视频,按照标准打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算平均分;第二步,模拟主持人上台,先播放央视新闻联播之声(剪辑的片段),主人模拟主持,播报自己小组采访视频里的新闻主要内容,再次播放采访视频(快进),最后主持人说一个结束语即可。在观看采访视频的时候,同学们充满了好心,采访优秀的,惊讶得不得了,剪辑好的,羡慕得不得了,采访中尴尬的,笑得不得了,如果有自己,干脆趴在桌上不起来,随你们笑去吧。到了模拟主持,时间虽不长,主持稿也是同学们按照简单标准制作的,不是本次考核的重点,但两人的主持神态、语言、动作、坐姿、默契度,就拉开了他们的距离。特别有个组,A主持说:观众朋友,大家晚上好!B主持随着说了句:下午好!台下的同学们一听,先是一愣,然后哄堂大笑,他们两个互望一眼,面面相觑,也大笑起来。两节课的时间过得很快,评选结果也出来了。

每个班按照分数高低,选了5个优秀团队,5个“优秀新闻记者”,给他们颁发了奖品和奖状,奖状做的很正式。(有班级“公章”,也有“一九社”班级社团公章,现在想想,如果能加一个学校的公章,可能更好吧。)

活动虽然结束,但参与的心情余波仍在,我又带着他们思考本次活动收获了些什么?你们除了小组的活动方案之外,有没有自己个人或小组努力获奖的方案。,1班有三个组非常具有代表性,一是罗茂慧这组,她是语文课代表,很有实力竞争“优秀新闻记者”,或许是嗓子不好,又或许是她骨子里的“佛系”作祟,她就没有争取,但是,她却安排自己的组内的同学协调,努力做好,虽然他们组没有“优秀新闻记者”诞生,却争取了五个“优秀团队”奖的第一名。刘星雨这组,她是语文课代表,性格活跃,大方大气,在这次活动中,她本人是很积极,不仅自己积极参与,更主要是组织小组,他们组员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看嘛,我们组长要求。这就是组长的核心凝聚力。他们这组采访、参与的人是比较多的,她也主动把机会让给了本组的同学,所以“优秀新闻记者”她没获得,但是也获得“优秀团队”的奖项。邵一婷这组,共六个人,但是实际参与却只有两个人,她是班长,分配的组员确实稍弱,她只有和她的搭档迎着头皮上,临到比赛完了,她还没找到伙伴,跑来找我,我只说了句:这个小组归你管,你自己看着办!她转身走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贻误时机,本组将完不成采访任务,所以,两个人也上吧。这样的情况,小组肯定不能得到“优秀团队”的集体奖项了。但最终结果是,他们这组确诞生了两个“优秀新闻记者”,这是唯一的一个组。


说上千遍,不如做一遍。虽然孩子们“做新闻”不成熟,不管是漏洞百出还是笑料百出,但是如果问,什么是新闻?我想他们绝对是印象深刻。

2019年12月24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是新闻记者”语文实践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