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时间02|第一章 公文用典二三事(2)


上一节分析了当前公文写作中存在着一个十分特殊的用典现象,你只要在职场上从事公文写作,少不了会用些典故元素。

然而,我们不少人在用典上却陷入了“炫技”的误区,他们觉得一篇文章如果没有几句典故点缀一下,整个文稿就会平淡无奇,缺乏高度,不够含蓄,这样就体现不出写稿人的水平。

一旦有了这样的不正当动机,他们在写作中就很容易为了用典而用典,出现胡乱拼凑、贩卖文字、肆意堆砌的情况,用典牵强附会,甚至不懂装懂而乱用,文稿读起来不伦不类,令人不知所措,摸不着头脑。(案例从略)

所以,好的用典就必须与文章的内容实现无缝对接,否则“用典”就有可能变成“非典”了。对此,我们在用典时,总的要做到“四忌”,即忌生僻、忌堆砌、忌重复、忌误用。同时,我们还必须遵循这样三个原则:



第一,用典不能害意。

公文用典归根到底是服务文章内容的,所有的用典不能以损害文章的文意为代价博取眼球,否则就会哗众取宠,喧宾夺主,得不偿失。

其实,如果文稿不用典也能表达出真情实感,而且无害文意时,那么最好的选择还是不用典。

这就好比,无典是“原生态”,用典是“次生态”。“原生态”的美直截朴质,人人可见,容易让读者理解接受,而“次生态”有添加物,留有斧凿之迹,如果弄巧成拙,反而会掩饰了“原生态”的自然之美。



第二,用典不能剥离读者和听众的视角。

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典呢?只有一个标准,惟有“用典”能够收到以少胜多、点铁成金的时候,才可以考虑用典。

这个时候,“用典”虽然对读者或者听众的理解设置了一定的障碍,但是他们可以通过上下语境以及对典故的了解,反复咀嚼悟出其中的真意后,就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和认同感。

“用典”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作者就必须善于运用读者或者听众的视角,最大限度地获取“用典”的体验感。

这是因为“用典”的修辞效果不是作者的写作就能决定的,它更多地是通过读者的阅读体验来获得。

这点不像其他的修辞手法,即使作者写出了读者相当陌生的修辞用法,读者也能或多或少地体验到它的修辞效果,而“用典”完全不一样。

读者和听众在参与过程中,即使明明知道作者在文中用典,也会因为不知道典故的出处和含义而弄得一头雾水,特别是文稿中用典过多过僻时,“用典”反而弄巧成拙。

所以,公文“用典”不能脱离读者听众的视角,要选择那些读者听众耳熟能详、比较熟悉的典故,不用或少用那些特别生疏的典故,更不能用僻典,避免文章语言艰涩,不知所言,主旨难解。



第三,用典不离语境。

我们“用典”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拿来主义,照搬照抄,即引即用,这种形式最常见,最实用。但是,无论怎样引用,我们的用典都不能忽视文章的语境。下一节,我们将结合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公文写作时间02|第一章 公文用典二三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