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灵感捕手",创新出新知识

“细节决定成败”,对这句话诠释得最好是日本人。上至自然科学领域,在日本迈入21世纪的20年里,平均每年获得1枚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奖牌!将过去的诺奖强国——英国、德国、法国远远甩在身后,令国际社会惊叹不已;下至卫生间的马桶盖和厨房里的电饭煲,做得相当人性化,考虑得很是周全,自然得到大家的青睐和一致疯抢。去日本旅行,带回马桶盖和电饭煲,是常规标配。这种对微小细节加以灵感升华,并整理出一整套理论,似乎是日本人刻在骨子里的思维方式。到底他们是如何将灵感和固定下来,形成信息交流的呢?

《智识的生产技术》就是讲解记录灵感,保存形式,以及将其再加工创造出新知识的。

一、灵感是什么?

自身激发迫不及待传递信息的冲动。换句话讲,要有值得传递的东西。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老师布置了某个作文,题目比较生僻,没有想要表达的合适内容,抓耳挠腮的坐在那里憋字写。你看,这就是常讲的没有“灵感”嘛。

没有内容可写,那么,我们写不成文章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想要撰写文章,首先就要确定可写的内容。回顾我自己的情况,迟迟无法下笔之时,大部分就是自己的思路没有充分总结归纳之时。就是,要写的内容没有牢固确定之时。

灵感不是凭空产生,并不像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灵感是建立在大量的信息输入,文字输入,大脑对此起反应,有了通电的感觉,像感应线圈的电流。每一次信息的共鸣,你会感觉到兴奋的微电流,很弱,就像微电流击中一下,转瞬即逝。如果,大量的信息持续共鸣,使得大脑的电流刺激增强,渐渐的,电流点就汇合成微弱的电流,俗称“灵感”。

脑科学领域的科学家研究证实,高密度短时间的知识输入,建立新的触点随着信息输入就会越来越多,大脑就需要越来越多的灰质细胞。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的人,有更多的灰质细胞。而颅腔的大小是有限的,于是,灰质细胞的增加,最终会导致灰质密度越来越高。于是,灰质细胞之间就越有可能由神经元连接起来。 于是就有可能产生我们所说的“融会贯通”的现象-那些原本可能貌似毫不相干的信息现在有机会被联系在一起了。所以,所谓知识渊博的人,就是那些存储于脑中的信息量超常地多的人,他们总是可以“融会贯通”,于是,超常地充满了“智慧”。

二、如何才能有灵感闪现点,并固定下来?

大量时间的阅读!“读万卷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的基本任务是领会作者创作意图,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传递怎样的信息。

能在茫茫书山中,归纳提炼出一小撮有用的“书黄金”呢。要想深层次地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在书中提出有意思的两种读书方法:一口气快读法和双线慢读法

保持读书的连贯性,我们读书的时候一鼓作气,阅读不停歇,从头读到尾,这是一口气快读法。换句话说,是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在连续的读书过程中,作者的创作主线跃然而出,显现出来。它不同于一点一点细嚼慢咽,断断续续的阅读。时间轴拉得长,作者想要传递的创作意图也就理解得支离破碎。我们可以同时选择配备两种图书。一种是与阅读主题直接关联的目标书籍。另一种是目标书籍周边的关联书籍,用以帮助加深学习和理解。例如,孩子有点叛逆我不知道怎么和孩子沟通交流了,这时候我就赶紧去把与孩子正面沟通的书买来读,同时,心理学,行为学的书也是作为关联书籍进行挑选阅读。

读懂作者想表达的思想,站在作者角度来读懂文章的第一重脉络,即“作者脉络”;而我们自己作为读者觉得“有趣之处”的惊喜点,带着一闪而过的瞬间火花,在阅读中进行勾画,打标记,写出对这个惊喜点的感悟,即为“读者脉络”。这样,通篇将书阅读下来,所打标的都是作为读者我自己认为“有意思”的情节。将自己认为确实“有意思”的灵感触发点,连同当时的所思所想所悟,事无巨细,越详细越好,一同写进读书卡片中,一点一滴的记录下来。将“灵感”及时,真实的保留下来,为下一步自己创作打下坚实的材料基础。

三、如何生长成新知识呢?

作者梅棹忠夫在书里专门提到了智识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东西,用卡片记录下“灵感”。卡片看似不大,普普通通,却是一切智力创新活动的起点,非常有价值。话句话说就是“灵感触发点”,引发读者的兴趣或者共鸣之处,这也是拓展思考的起始点。同一本书,不同阅历,不同性格的读者来读,这个“灵感触发点”各不相同,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种哈姆雷特”嘛。这时候,不要犹豫和迟疑,立刻,马上将它们固定下来。

一张一张攒起来,等到需要进行创作时候,将所选主题有逻辑联系相关的众多零零碎碎的“灵感”卡片搜集筛选出来,进行各种排列组合,将其分组,而后,用燕尾夹夹起来,同时附上一张纸片,写上该卡片组的标题。这样,就确定下要写作的素材内容,更为关键的是,内容已经带有逻辑属性,可以以卡片组的形式参与到文章中。若干个卡片组排列起来,就可以一边翻看标题,一边构建文章的整体框架。

接下来,我们看看书里提到的卡片到底如何记录呢,还需要注意哪些呢?

1、详细记录

只要我们觉得有趣的“灵感闪现点”,不要用简短语句或习惯用语,而是事无巨细的将其完整,生动的记录下来,便于日后记忆退去以后,能够依赖卡片记录,完全的重现“灵感闪现点”的精妙之处。无论多么重要的经历,如果我们没有留下“记录”,那么它就一文不值。

2、写标题

卡片秉承“一事情一张卡片”,所以事无巨细,只要不是同一件事情,无论多小,我们将其写在新卡片上。同时,写出标题来概括缩写内容,为下一步的检索归类,应用做好铺垫。从小到大,老师教导要好好做读书笔记,总不以为然,觉得小事儿,起不了多大作用。缺少“灵感触发点”的读书笔记,是没有灵魂的。只是单纯的把作者的语句,简单摘录下来,“摘录之日”即为“石沉大海之时”。

3、打上“时间戳”

日记月累,卡片的数量增加很快。我们在记录时候,打上时间戳,卡片具有了“时间轴”功能,后期卡片应用时候可以进行时间上的规整。书中重点强调,我们对待卡片,要像翻阅图书一样,经常翻阅,常翻常新。

4、规范化

“给一切思想、知识、信息桐桐加上型号,统一规格”,卡片实现其标准化和单元化,方便其后期随心所用。就像乐高的“小拼图块儿”,虽然小拼图块儿的形状,所起作用各有不同,但是都同一材质,都同一大小规格,能随心所欲的调用,按我们的想法拼出模型,甚是方便。如此简简单单的拼图模型,风靡数十载,深受大小朋友的喜爱。简单而规格统一,应用广泛,使其长盛不衰的原因。


所以,我们可以用上“细节规范单元化”的卡片,进行智识生产,帮助我们留下工作和生产中点点滴滴,让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不断。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自己"灵感捕手",创新出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