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历十五年》看明朝灭亡的原因

  当我读完《万历十五年》时,我感到满是压抑,觉得整个明中后期被传统精神压制得过分,就连本该是九五至尊,贵为天子得皇帝也被这种精神生生“活埋”,皇帝只是一种机构,代表文官集团的意识,不在被当作有血有肉的人,皇帝的言行只有符合文官集团所信奉的传统儒家思想和四书五经等才能称得上“正统”,在后世的记载中才不至于劣迹斑斑。纵观整个明朝中后期,从万历“无为”反抗文臣的重压到可怜的崇祯皇帝自挂煤山枝,我认为总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也体现了淋淋尽致。

    第一是过于遵循祖制,没有因时而改革,从洪武皇帝建朝到万历年间已有二百年了,许多制度和政策都已不在适用,以海禁和重农抑商为例,当时国家初建,国家刚经过大的战乱,以农业为主促进国家发展是正确的,但随着明朝经济的发展,显然重农抑商不再适合国家发展,而且西方已经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我们已经落后了。

第二就是宦官与文官集团的关系一直无法处理完善,经常出现宦官乱朝,大的文官团体排除异己压制皇帝等现象,文官一直蔑视宦官,认为他们是奴才之辈,但宦官往往是皇帝较为亲近的人,往往代表皇帝的意识,这就导致了一对难以解决的矛盾。

第三就是军事力量薄弱,军事制度漏洞大,缺乏统兵领将的军事将领,明朝自开朝以来就有重文轻武的传统,因为和朱元璋与朱棣起家有重大影响,所以武将在明朝地位艰难,而把持朝政的文官集团更是排斥武将,同时将军队的后勤把握在文臣的手中,所以导致明朝有名的将领袁崇焕、俞大猷等人不得善终。

第四明朝的内忧外乱始终没有很好的解决,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深深的隐患,明朝中后期,内乱暴动,天灾、边境之乱等一直不断,明朝初年,明太祖严厉打击贪污腐败,出有成效,但后来渐渐废弛,明朝中后期的贪污腐败严重,加上没有很好制定完备的救灾制度,导致民愤四起,内忧不解;更严重的是边境之乱,北方的蒙古族及女真族等一直存在侵犯中原之患,还有东南沿海的倭寇之乱,明朝政府感觉在采取绥靖政策,尤其最严重的北方边境,以求和和缓和的方式换取和平,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致使尤其是女真族的壮大,最后自吞恶果。

第五是相对迂腐的文官制度和以伦理道德为国家根本,明朝的文官的工作重心不再是为国为民着想,而是想要皇帝听从他们这一套道德体系,想控制皇帝;明朝各种无益的礼节过于杂多过于繁琐,传统道德在社会上的作用似乎弊大于利,限制人们的思想,把人变成了被道德操控的玩偶……

注:仅为个人观点,如有错误请批评指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万历十五年》看明朝灭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