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给青年教师的信:如何与学生搞好“关系”?| 师 · 说

从某种意义上看,教育的核心是“关系”,师生关系的重要。

是的,教育就是关系的建立。

为了避免误解,我还不得不特别说明,这里说的“关系”不是庸俗而毫无原则的人际交往。那种充满物质性和利益相关的“关系”,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有特定“教育内涵”的师生关系。

那么,有“教育内涵”的师生关系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是“真实”。这里所说的“真实”指的是教师本人真诚、坦荡,不装、不端。我们当然是教育者,但不必随时带着教育者的“面具”。相反,我们可以自然地表现出自己的本色,比如童心。有时候忍不住跟学生聊聊自己的郁闷,课余和学生一起玩,甚至玩输了偶尔耍耍赖——当然,这一切都是自然的而不是“做”出来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优秀的老师,“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没有人是完美的,但不完美却很真实的老师,最容易被学生接受。

其次是“平等”。高高在上的老师,很难走进学生的心里。平等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从心里把学生视为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这种平等也不仅仅是一种观念,它完全可以体现在与学生相处时情感上的“一视同仁”,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同时在行为规范上自己也与学生“一视同仁”,比如和学生遵守同一规则,违反规则同样按规则处理。我曾经因拖堂而被“班规”处罚,学生并不觉得我有多么“高尚”而是习以为常。这才是真正的平等。

再次是“尊重”。爱是不能勉强的,对于刚刚接手的学生,暂时爱不起来很正常,但必须尊重。爱是内在的情感,尊重是外在的行为。所谓“尊重”,通俗地说,就是尽可能维护孩子的尊严。从学生的角度说,就是让他们感到自己在别人眼里很重要,尤其是被老师重视。在“问题学生”云集的云南省昆明丑小鸭中学,我曾与几位被原来学校开除的男生聊天,我问他们:“为什么这么依恋丑小鸭中学?”他们回答说:“因为我们在这里感受到了存在感。”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存在感”,这就是对学生的尊重。

最后是“互助”。教育不是单方面的教师对学生的引领和培养,同时也是学生对教师的影响和感染。教书几十年来,我真的从学生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我的不少缺点,比如爱发火、不守时等,都是在学生的帮助下渐渐克服的。陶行知说:“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师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是民主师生关系的特征。

我们对学生当然要谨言慎行。毕竟教师的任何一个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或激励,或挫伤。但教师也是人,不可能绝对完美,谁能保证自己的所有言行都恰到好处呢?没关系,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能够“自动调节”可能出现的“教育误差”。

或者我再通俗点说,只要师生之间有了亲密而充分信任的关系,嬉笑怒骂皆成教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镇西给青年教师的信:如何与学生搞好“关系”?| 师 · 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