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记忆(2129字)

除夕,是家的味道

除夕为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年最重要的节日。这一天,人们相聚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夕是中国人记忆里最难舍的期盼,有童年的玩具,妈妈做的饭菜,也有一家人的欢笑,仿佛闭着眼就能闻到的新年的味道。今天,小编和你一起,感受除夕的味道……

妈妈的味道

除夕,最馋妈妈做的饭菜。当你举起筷子的一瞬间,是否闻到了爱的味道?吃下去,全是满满的家味,全是浓浓的爱意:

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家家户户最热闹最愉快的时候了。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桌上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二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寓意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示“年年有余”。

吃饺子

过年吃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

童年的味道

压岁钱、拜新年、放鞭炮……这些童年的记忆,或许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渐渐减弱,但却永远在你内心有一席之地,直到除夕,又被唤醒:

压岁钱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在中国的汉代,它最初的名字叫作“压胜钱”,也称“大压胜钱”。这种钱币不是用来流通的,也不能当钱花,而是一种用来观赏的、可以佩戴的钱币形状的装饰品。宋元时期,过春节时,长辈都会给小孩一些铜钱,任其把玩,以求平安吉祥,这种风俗一直盛传不衰。明清时,“压岁钱”才有了正式的名字,清代典籍《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因铜钱是线串的,所以古时民间也称“压岁钱”为“串线”。

放鞭炮

过年燃放爆竹,唐代开始盛行。唐诗中爆竹有许多描述:“乱骑残爆竹,争唾小旋风”“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就聚爆竿仄”。过年燃放爆竹之风到宋代更为普遍,宋代文人所记比唐代更加丰富:“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当然,最著名的还是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其中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成了过年时最流行的名句。

幸福的味道

除夕,一家人幸福团圆。贴春联、守岁……今夜,多陪陪家人,用心体味这幸福的味道: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有的将“福”字倒过来贴,寓意“幸福已到”。

守岁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

做糖

从腊月初开始,乡村就进入了新年的地盘。虽然冬至天寒,但冻结不了人们迎接新年的热情,尤其是孩子们。一年到头,将新衣穿破了,将零钱花完了,田野里的吃食也一茬茬不见了,生活的全部希望就在于过大年了。小孩子盼过年,大人们年难过。但年年难过年年过,大人们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先是打年糕,做米糖。那时候没有碎米机,靠的是碾盘和碓臼。村里的碾盘有好几个,村东村西村中各一个,没有墙壁的一间茅屋,画一个圆圈,圆心是石头做的轴,圆边是石头做的槽,槽里放好大米,连接圆心和石槽的是一丈来长的木辕和在槽里滚动的石轮,然后赶着牛儿转圈圈。家家户户都或抬或担一筐大米来,不论穷富,好歹也做一锅年糕,既为了孩子们的食欲,也为了自己在乡邻面前的一丝尊严。如果年前年后吃不完,自然就可留到春耕繁忙时节充饥。有的村子小,没碾子,就用水碓或石臼舂米。石臼因为体积小,简单易制,所以很多人家都有。就连现在办婚寿喜事,也常常还是用石臼打麻子果。不过,这是个累人的活,力气小的人抡不了几下木棰就歇一边去了。把米舂碎,蒸熟,再切成砖头样的块状。放一二日,就浸在水缸里。日后想吃就取,或煮或炒,味鲜如初。在城里生长的女儿从小就喜欢吃它,逢有老家亲戚送了点来,她必定笑眯了眼。后来稍长,她就习惯炒着吃,而我偏喜欢煮着吃,因而我们父女俩在锅台边常有口角的冲突。

做米糖是我母亲的拿手好戏。那年月,糖是金贵东西,一般人家不可弄到,但村里有的是甘蔗。深秋时节,一丘丘的甘蔗被斫倒,成捆成捆地运回村口,在那里一座座小山似的集中等待上机器。所谓机器,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两根镶了铁皮的大木桩竖立在那儿,留一丝缝隙,把甘蔗塞进去,榨扁出汁,下面用木盆盛着。当然有轴轮,得牛拉着,像拉碾一样转圈圈。榨甘蔗的情景很热闹,大人紧张忙乎,小孩嬉戏奔跑,甘蔗的清香和蔗糖的醇甜绞杂在一起,空气仿佛被糖分凝固了一般,浓酽得使人差点喘不过气来。有了糖,有了米,米糖自然就好做了。米要糯米,洗净,蒸熟,发酵,压榨,出浆,拌糖,炼糖,炼成固体状,再端至一木架上,由力气大的男人“搭糖”,即两手持两根短木棍,插进松软的米糖里,左右搅动甩搭,使米糖逐渐均匀、粘稠、柔软。功夫好的男人甩搭起来,左右开弓,汗如雨下,那景象简直曼妙无比。然后取下木架,拉成鸡肠样的细条,用剪刀一寸寸地剪断,即为成品。有的还裹进炒熟的芝麻、花生,就成了芝麻糖、花生糖。冷却后,即装入放满炒米的袋子或坛罐保存。母亲年年这个时候成了大忙人。

内容来自教师博览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节的记忆(212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