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老吃亏的好人后来都得到“福”了吗?

“吃亏是福”是我们的传统名言,不但可以用来自我安慰,当想占别人便宜的时候,还可以用来要求别人。但是我想知道,那些老吃亏的人最后都得到传说中的“福”了吗?

事件的起因是昨天我老公去医院看一位朋友,朋友骑车被追尾,受伤住院,当他去的时候,朋友已经准备出院了,可是他看到朋友状态并不太好,不适合出院,就去和医生理论了。后来经过一番激烈的争吵,医生终于同意继续住院,而且医生前后的态度判若两人,刚开始就是医生惯有的冷漠和不耐烦,后来在楼道里看到我老公,还主动打招呼,说这说那。成效相当显著。

其实类似的经历我也有一次,有一次我去医院里拿体检报告,可是等了好久,都没见到医生,护士说医生现在很忙过不来,可那是上班时间啊,我看见了墙上的投诉电话,就打了一个,过了一会,一位中年男子很热情地把我请进了他的办公室,还给我倒了一杯热气腾腾的茶,向我道歉并解释。我觉得很爽啊。

以上两个事例都违背了“吃亏是福”的原则,可是我们不但高效率地解决了问题,还获得了尊重,最主要的感觉就是“爽”,人能这样活着,为什么非得吃亏,为了那虚无缥缈的“福”?

是,吵架理论的姿态是不那么好看,可总比把自己憋成内伤好啊!图一时之快,便得到了一时之快,那么,那些处处隐忍,忍无可忍继续再忍的人,后来都得到“福”了吗?

我的外婆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善人,她的座右铭是“人要行好”,并终生践行“滴水之恩,当涌泉想报”的高尚情操,自己帮助别人是理所应当,别人对自己哪怕有一丁点好,都要牢牢记在心上,以图日后报答,用她的话说是“我心里过不去”。于是,我外婆去世后,村里的人都说,那真是一个好老太太。按照传统小说的写法,我外婆应该被塑造成一个无私奉献的女性形象,是所有人学习的榜样。

可只有我妈知道,她活得有多苦,有多累,她所谓的“行好”有多不值,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是多么孤苦无依,真是没见到半分福的影子。就像《红楼梦》里的李纨那样,徒留虚名于后人钦敬。

她给满巷子的人做酵子,她给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伺候月子,我妈在婆家受了委屈,她只会说,你记得给你婆婆提尿盆,别人麻烦她的事,她从来不会拒绝,要不然她觉得自己在犯罪。可她终究得到了什么?那些念她好的人又有几分真心,我甚至能看到那些荡漾在嘴角的居心叵测的笑,笑她傻。

还有个特别喜欢吃亏的人,是《红楼梦》里的二小姐迎春,迎春没事就看《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篇》的中心思想也可以概括为“吃亏是福”,号召人们本着“社会虐我千百遍,我待社会如初恋”的精神去生活。

我们且看迎春是如何吃亏的,她奶娘的儿媳妇摸准了她的气性,把她的一件叫“累金凤”的首饰偷了去,这事被挑了出来,连丫鬟绣橘都急了,迎春却不生气,她说,“她们要是还回来,就放那,要是不还,我也就不要了,要是太太问起来,我能替他们遮掩,就遮掩,要是遮掩不了,我也没办法。”我很不理解迎春的思维,明明是那起下人看她素日好欺负,占她的便宜,她不但不计较,还想着替他们遮掩。这亏也吃得太憋屈了吧,可迎春不这么认为,她认为她在积德行善。

那后来,迎春得到福了吗?迎春堪称十二钗里最不幸的女子了,她嫁给孙绍祖以后,就被虐待,一年就被折磨死了。孙绍祖的确不是个东西,可你换成探春试试,看他还敢不敢那么嚣张了,谁整死谁还不一定呢!

亏就是亏,如何能变成福?这句话不过是给弱势群体洗脑用的,让你心安理得毫无反抗地忍受不公平。

当一个人吃了亏,都不懂得反抗的时候,其实是在作践自己,别人岂会放你在眼里?人必先自辱,而后人辱之啊!

社会运行的真正规则是,那些只知道吃亏的人,注定被当成软柿子捏来捏去,那些不吃亏的人,人人见他礼让三分。

当你吃了垃圾,还想把它变成糖的时候,世界不介意再多给你一点垃圾,当你一脚踢开垃圾的时候,其他的垃圾也绕道远行了,你的世界突然变得干净了。这样不好吗?

我们的教育一再强调宽容忍让、以德报怨,基本忽略了至关重要的“自我保护”课。所以很多人活成了委琐的样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若关己,忍忍再说,忍无可忍,继续再忍。

对于那些不公平不公正,有意无意的中伤,为什么不能愤怒,不能争取,不能保护自己的呢?

我们的教育是在一点点拔掉人身上的刺,可“刺”是对自己的保护啊,一个没有“刺”的人,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

带“刺”生存,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老吃亏的好人后来都得到“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