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烨的中国面孔,翻滚在中国的山川湖海中

我看电影有个矛盾的心理,爱看大明星演戏,可是大明星又容易让我跳戏,毕竟是太熟悉他们了。

更不用说是刘烨,尽管已经很久不见他出作品,然而这次《守岛人》里的惊涛骇浪也挡不住那副标志性的剑眉星目,把一整个小岛都照亮了。

我不由得暗暗惊叹,他居然还会愿意演这样的戏?风里来雨里去,从二十多岁演到暮年,也不是什么迎合市场的商业大片。故事原型是“时代楷模”王继才,携妻驻守黄海前哨的开山岛,忍受着台风、暴雨、蚊虫以及漫长的孤独侵袭,一守就是32年。

听起来像是个很遥远的传奇,实际上王继才直到2018年才去世,是什么动力支撑着他守岛?电影没有非常明确的交代,只是通过旁人之口反复地强调:王继才实心眼,不说谎。此前的守岛人从来坚持不过三五天,唯有王继才挺了下来,因此被国家评为楷模,楷模必然是具备崇高精神,常人不可及;所以《守岛人》这样的片子不好拍,一不小心就会有假大空的危险。

所幸导演功力过硬,一切尽量追求真实。开场就是一波波大潮拍过来,木板搭的小营房颤颤巍巍,刘烨涌现在浪花中,使出全部力气抵抗;

画面一转,又见他在礁石间狂奔,痛苦当中也有一份由衷的喜悦,像孩子在踏浪,浑然忘了城里的繁华,毕竟繁华也有繁华的代价,那么多人情世故要料理,一家老小都指望着他……

现在他与世隔绝,虽是万般的艰难险阻,可至少这整座岛是属于他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都有他的印迹,清早望见金色海面驶过军舰和点点海鸥,他给来往的渔船导航,众人都亲切地喊他一声“岛主”,而他每日的精神支柱是升国旗唱国歌,守岛就是守住了国。

刘烨的表演也像一股生猛雄劲的浪,从最原始的海底生出来的,带着泥沙味和水草香,卸掉“时代楷模”的光环,一个活生生的王继才浮出水面,多么朴素、平凡的一个人啊!在这个时代却成了异数。

我完全入戏,完全为王继才的命运所牵引,担心他的安危,担心他妻子的安危,担心他儿女的安危;结束后才想起来这是刘烨在演啊!

那些年的他,凭着出众的相貌和演技,曾轻轻松松坐上一线小生的位置,顺风顺水。如今拍片频率锐减,自然也是有他的底气在。然而近几年互联网发展,流量经济大盛,刘烨居然也耐住寂寞,没去上个综艺拍个仙侠剧,错过了热度和金钱,某种程度上也和王继才有相似之处。

他在采访中说:“想拍一些能留下来的作品。”云淡风轻一句话藏着不小的野心,要知道,明星可以一夜爆红,票房可以一日破亿,最难最难的,就是留下来,成为经典,几年几十年后都还能有人记得。这不仅需要主创具备优秀的业务能力,更要怀抱相当的诚意。

不拍则已,一拍就必须是拿得出手;刘烨接《守岛人》当然是奔着“留下来”的目标去的,并且花了一年的时间来仔细打磨,在现今的电影市场里是个极其奢侈的行为。

我分明看到了刘烨的黝黑肌肤,留着伤口带着疤,显然是在海边经历过长久的风吹日晒——他绝对实打实地体验了这里的生活,仿佛真是在那守岛似的。

不过光是体验还不够,刘烨坦言在表演上遇到的困难,光是第一场戏就拍了27条,他懵了,怎么说也是个多年老演员,就算超过十几条的都很少了。这一回导演是要他进行无表演的表演,还原真实的生活。

不禁叫我想起了刘烨一部已经留下来的作品——《那山那人那狗》,彼时他是真正的孩子,戴着乡间的斗笠,于湘西万丈山崖下,走在遍布青苔的石板路上,光是青涩一笑就足够动人;后来他成了名,成了“硬汉”,成了“伟人”,到现在又洗尽铅华,拨云见日般化身为最初的那个少年。

只不过《那山那人那狗》是满眼的岁月静好,如画美景之中,刘烨面对的只是父子的世界;而《守岛人》里的父亲则变得遥远,隔着巨浪,天地间只剩刘烨一个人,小小孤岛上,这唯一食五谷杂粮的肉身,与全宇宙搏斗。

如同他扮演的人物,刘烨也与外面的花花世界有点格格不入,同时又保持着吸引力,或许穿越一座山一片海就能见到他,或许永远见不到。他脸上自有重峦叠嶂,自有大泽深潭,鼻梁高耸入云,双眼映出日月,这是一张中国的面孔,就该行走在中国的山川湖海里。饮朝风宿晚霞。

这独一份的自然质朴,是娱乐圈的稀缺元素。然而一时的质朴容易,难得的是刘烨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质朴——最开始当然是因着天分,因着与生俱来的灵性;到了《守岛人》里,表面上是把多年技巧给抛掉,回到一张白纸,实际上却是像炼丹一般,所有积累过的演技都不会白费,而是升华到与自身融为一体,达成收放自如炉火纯青的境界。

20多年前刘烨在《那山那人那狗》里走完一段山路,20多年后他在《守岛人》里走完一辈子。曾经的刘烨是一首清新隽永的短诗,现在的刘烨是一部荡气回肠的长篇名著,像轮回一样,在名利场摸爬滚打一圈,当五光十色全都散去,他终于还是留下了一点东西。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烨的中国面孔,翻滚在中国的山川湖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