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感受好才会有好行为

一天晚上帮女儿洗澡,她手里拿着蘑菇钉玩具湿了,洗澡嘛肯定就会湿啊,她就哭,我就说要不先放在架子上,洗完再拿?女儿不肯继续哭。根本讲不通。

在育儿的过程中什么时候让人觉得很无奈,累觉不爱呢?那就是孩子根本不讲道理。

到睡觉时间不睡觉在床上疯玩蹦跳,玩完玩具撒一地不收拾,穿衣服这套不行那套也不行,出去玩的时候看到栏杆有缝的地方就冲上去爬上爬下,看到有水的地方就要跳下去不顾自己是易感冒体,去游乐场带的出去带不回来,看到好玩的东西就想买不买就倒地大哭,吃饭的时候在餐厅打闹喧哗跑来跑去把食物撒在地上……

图片发自App

他们无视一切既定俗成的规则,世界对他们来说是个巨大的游乐场,什么都新鲜什么都好玩啥都想尝试,对父母来说却是个时时需要规避风险的地方。到底怎么样啊才能让孩子明白有些事情不能做,怎么样说话孩子才肯配合父母?有没有一门语言能让父母走进孩子的心,听懂他们真正的需求?毕竟谁也不想每天在刷牙洗脸穿衣服吃饭的小事上和孩子斗智斗勇,搞得精疲力竭。

这本书没有长篇大论的说理,语言通俗易懂,花2、3个小时就能看完。但就是这样一本浅显易懂的书已经出版30周年,在美国畅销300万册。书里每一章都有一个生活场景的再现,用漫画的形式重现有效和无效的沟通方式孩子的反应,接着还有一个小作业运用新技巧在生活具体场景应该怎么说。最后还有一个家长实践后遇到的疑难问题的反馈。实际可操作性非常强。

图片发自App

阿黛尔.法伯说,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一个不相信自己感受的孩子长大以后怎么会理解别人的感受呢?

怎样让孩子感受好呢?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当我们有了孩子开始,也许就是一个逐步放下自我的过程。我们常常觉得孩子为东西丢了,和小朋友闹别扭这种小事情绪低落很可笑,但是那就是孩子真正的感受,接纳并尊重它。小朋友觉得热就是热,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强加给孩子。

图片发自App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个个体有自己喜怒哀乐有自由意志。父母潜意识都会希望孩子不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听话照做就OK省事省力,但是当你开启孩子这本书,首先就是要意识到这个想法根本不可能。

当孩子跟你倾诉时,全神贯注地倾听,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孩子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感受,大人可以帮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让他们感觉到被理解。

还有一个原则同样也适用于成人,当孩子在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最不想听建议和大道理或者心里分析。此时,安静的倾听和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图片发自App

做错事如何弥补失误比惩罚更重要

惩罚已经被证明,对修正孩子的长期行为没有多大作用。惩罚是激起孩子最多负面感受的行为,威胁、恐吓、命令、谩骂,取消权利,这都会让孩子感到羞耻、恐惧、无能、没有价值感,不配被爱,甚至仇恨或自卑。

惩罚会抵消孩子因做错事而带来的愧疚感,惩罚会让孩子忽视重要的事,将关注点放在如何逃避惩罚上。

解释不能将惩罚的负面效果降到最低,惩罚却可以将解释的正面效果降到最低。如果之前经常使用惩罚的手段来教训孩子,某一天家长如果想改变自己的行为,就会发现根本没效果,孩子还是老样子,那是因为之前形成的互动模式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

父母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还能不伤害孩子的自尊需要很高的修养。书中也给出了一些代替惩罚的技巧。

1请孩子帮忙

2表达不同意立场但不攻击人格

3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比起在盛怒之下用各种方式来惩罚孩子,教会孩子怎么弥补失误无疑更重要,并且让孩子一犯错立马思考如何补救而不是想着如何躲过惩罚。

图片发自App

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一位母亲为她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心理问题专家。

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从此以后,你是不是不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了?

夫人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打碎了一只碗,从此以后,你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了?夫人称是。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你嫌他笨手笨脚了,对吗?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专家又说道,孩子大学毕业去找工作,你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力,为他谋得了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位。这位母亲更惊愕了,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凑近专家问:您怎么知道的?

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

夫人问,以后我该怎么办?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你最好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你最好给他准备好房子;他没有钱时,你最好给他送钱去。这是你今后最好的选择。别的,我也无能为力。

你也许会想,帮孩子系个鞋带,告诉他们怎么处理和朋友的冲突 ,让他们避免犯错,至于那么严重吗?

事实是,当一个人总是需要依赖别人,随之而来的,刚开始有点感谢外,更多的感觉是无能、没价值感、挫败、怨恨和生气

所以父母需要最大程度的尊重孩子的努力,虽然在我们看来还差的远呢。在安全和没有大的原则问题的前题下,尽可能的让孩子多做选择,孩子不明白为什么的时候鼓励他自己找答案,鼓励他寻求别人的帮助。一句话,父母懒一点,孩子多尝试一点。

图片发自App

描述性语言代替空泛的赞赏

赞赏和鼓励让孩子内心充满自信和成就感,但是空泛的夸赞和言过其实的夸赞都让孩子对自己产生怀疑或者带来压力,甚至会引起焦虑,感觉被控制。这样赞赏用的越多,孩子越不领情。

作者建议描述事实或者感受来代替评论性的夸赞。比如孩子在棒球比赛中取得了名次,不要说儿子你真棒你太厉害了,而是说这次比赛是你三个月以来刻苦训练和团队配合默契的结果,恭喜你,孩子!

你被学校邀请参加孩子的演出,他饰演国王。表演结束后,孩子跑过来问你:“妈妈,我演得好吗?”无益的赞赏:儿子你真是太厉害,我从来没见过比你更棒的演员了。

有益的赞赏应该是:你饰演的国王表情很生动,有气魄!特别是你和大家一起识别妖怪的诡计那一幕,我看得都忘记了呼吸!

图片发自App

接受一个真实的孩子

如果孩子乖巧懂事,待人有礼貌,开朗活泼,他/她的身上总是表现出这些正面的特质,我们自然很容易接纳,但是如果孩子表现出无理取闹、反应慢、爱花钱、喜欢欺负人、爱发号施令这些负面的特质,我们就很难做到心平气和的接纳了。

众所周知,孩子有不同的气质,并且可塑性很强,父母如何看待自己的孩子,不仅影响到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心理暗示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所以,给孩子贴标签、下定义是最忌讳的。

接纳真实的孩子,具体做法是: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待自己,让孩子无意中听到对自己的证明评价,当孩子又按照原来的方式行事都时候,表达你的感觉和期望。

孩子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有时候是他们自身的性格气质的原因,有些则是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互动形成的,在很愤怒过后仍然愿意修正自己的养育方式,不仅是为人父母的修为,更是源自对孩子深深的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感受好才会有好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