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一生的两种错误的教育方式

现代两大教育法宝:吼叫与惩罚

文 / 凉爽


为什么养孩子这么难?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缺少耐心,父母对孩子成功的期盼心太强,夫妻俩找不到育儿与工作的平衡。既要赚钱,保证孩子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他们还是会表现出各样让父母不满意的行为:不听话、顶嘴,学习成绩太差、暴力倾向、太内向。靠吼叫和惩罚似乎可以解决80%以上的问题。


但是这两大教育法宝每次都奏效吗?一劳永逸吗?

“平和式教养法”创始人劳拉-马卡姆博士说,“惩罚和吼叫没有用”爱是母亲的温柔,也是父亲坚定的支持。

一、情绪式教育

杨澜在谈子女教育时说过,不要做情绪化的妈妈。


劳拉博士认为,孩子会效法养育者。我们生气时候最想控制孩子,让他按照我们的意愿来行动,但他一定会反抗。能立马解决孩子的问题的惩罚和吼叫方法,只会徒增怨恨。


有一种父母,表面看起来并无二样,对上司恭恭敬敬,尊重同事和下属,待亲戚朋友们亲密有加,但却把情绪最肆虐的一面留给自己的孩子。


当我们跟孩子大声嚷嚷时,不仅问题无法解决,而且还会破坏了亲子关系。

情绪反复无常的父母

拥有情绪反复无常的父母简直是噩梦,他们可以上一秒管你要这样这样,下一秒就颠倒是非。如问完“你为什么没朋友?”的一分钟后,听到你要去参加同学生日聚会时,却破口大骂“整天就想着撒谎和男孩子约会!天天不着家,难怪成绩差!”


最常见的就是寒暑假,父母出门和进门那一瞬间你的活动就决定了父母对你的情绪。父母出门和进门都看见你在玩手机,你一定一直在玩手机。


他们最喜欢干涉孩子的隐私,常常分不清自我和他人的界限,很容易冲动,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能上升到非常严重的程度。


你无法讨好这样的父母,因为他们也不确定自己的需求。心理学家斯蒂芬妮·斯蒂尔认为童年生活对一个人的成年行为有很重要的影响。《Scientific Reports》杂志验证了这样一个事实——童年遭受压力会被基因 “记住”,并影响成年期生活。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些在童年的不安和恐惧感受会一直伴随我们。

有条件的爱

我们还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给予孩子有条件的爱,好的孩子才值得父母去爱,“你不听我的话,我不要你了!”、“你总是这样做,不要再在我面前出现,我不喜欢你。”


有条件的爱,把一切亲子关系都变成了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孩子只能用好成绩换取父母的爱,他一生都将上演不幸。无条件的爱,才是亲子关系得以成立的前提。

孩子哭泣其实不是件坏事情

很多家长都头疼孩子爱哭。其实哭泣并不是绝对的坏。哭泣是情绪宣泄的一种途径,哭泣有助于孩子情绪恢复。


尤其是孩子,当他没有习得其他更好的宣泄方式时,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哭泣。如果我们每次都不给孩子倒出不良情绪,相当于成人屡次压抑着不良的情绪,别说成人受不了,孩子很大可能会抑郁和焦虑。


我们给孩子真正的爱,应该是内心的滋养。孩子在童年里得到了父母的爱和照顾,长大后才会拥有安全感。

二、惩罚式教育

国外的惩罚

《刮痧》这部电影里,爷爷用传统的中国民间刮痧帮孙子治病,领居误以为夫妻俩虐待儿童,于是警察介入,西医不了解这种传统中国疗法罪名,结果越闹越大,最后家庭不欢而散。


在美国,一位年轻父亲将1岁的孩子遗忘在车内,当警方发现的时候,孩子已经死亡。最终警方还是以过失杀人罪对他进行逮捕,在当地判了至少5年监禁和4万美元罚金。


我们知道没有一对父母是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的,刚失去了孩子已经悲痛欲绝,这位父亲还要坐牢和罚钱,听起来似乎不大公平。


在法律制度极为健全的美国,忽视儿童在美国属于虐待儿童的一种最常见的形式。爸爸妈妈一旦对孩子有过度的教育行为,这种行为就属于犯罪。


“计时隔离法”

在国外,孩子一样会做错事情惹大人生气,父母经常使用“计时隔离法”,让成人和孩子分开,缓解亲子的紧张气氛。


在孩子们很少有被冷落而产生情感体验的情况下,一旦被隔离而受到“冷落”对待,孩子必然会感到不自在。同时也产生暗示的作用:做错事的孩子得不到大家喜欢。


采取隔离法,除了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还有让孩子理解到:现在父母暂时对他的的行为不满意,但父母的爱是不会因此改变的。


如何处理孩子的坏行为?

照顾孩子的自尊心,批评决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其次注意客观评价,赏罚分明,常见的错误批评方式:


1、将批评变成表扬(比如调皮被说出是聪明,变相强化了坏行为)

2、以责骂、威胁代替批评(“怎么你这么坏”、“不要你了”,影响情绪和心理健康)

3、不批评孩子却批评无辜的第三方(养成推卸责任的坏习惯)


分享一条网络上很火的批评孩子的公式:

批评=陈述事实+确认可罚性+表达感受(痛苦)+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期望。


不吼叫不等于惯着孩子。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比如大年龄段孩子咬手指、讲粗口等坏习惯,都可以对他的行为置之不理。孩子的行为很容易受到父母的反应而强化或者减退,如果家长对孩子讲粗口表现很着急,孩子可能会误以为妈妈爸爸关注和喜欢这个有趣的行为,从而变本加厉。在某些坏习惯上,冷处理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Reference

1、莫秀锋. 儿童惩罚教育的行为策略[J].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07(7):25-27.

2、李虹. 对儿童的惩罚[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1, V7(3):59-62.

3、刘学柱. 家长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J]. 家庭教育:婴幼儿家长, 2001(Z1):62-62.


你可能感兴趣的:(影响孩子一生的两种错误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