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他说,他有一个梦想(六)

需要家人做的事情都准备妥当后,就是师傅们的主场了。主家不懂的,他们也会告诉你该怎么去做,所以不用担心自己什么都不懂,但是如果有人能稍微指点一些,就不会闹出什么尴尬的事情,别人也不会觉得你们家做事不周到。

“做法事”一般是由四到五个人轮流进行,因为在“做法事”的过程中,一整天二十四小时都是不能停息的,必须轮流交换来进行。而且每个师傅都必须要会背书(指做法事的时候要唱的经文之类)。除了这个,每个人都要要求会敲锣、打鼓、打金钵、卜卦。在做法事的过程中,有时候有些经文会让主唱连续唱念上一两个小时,由于口干口燥而接不上气来,此时旁边敲锣或者打鼓的人就把经文接唱下去。现在,这种原始的唱念经法也发展改为主唱副随(就是做法的师傅先来唱主要的两句,然后同组敲锣或者打鼓的人来接唱下一句,循环往复)。在锣声、金钵声、鼓声、唱声的相互配合下,整场法事听看起来更加有节奏感。他们还有一整套的道具。比如,有鼓、锣、金钵、号角、木鱼、八卦盘、各类神像挂画、袈裟、权杖等都一应俱全。

老人还没有入殓,还停放在堂屋左侧临时搭好的床上,床上围了个蚊帐,身上盖着新的黄布,脸上也是盖的黄纸。身体正对着的床下面,在粗碗里装上半碗灯油放上灯芯,在死人放到这个位置的时候,就要点上,在入土之前是不能熄灭的,这就是“长明灯”。

人死之后就是报丧,打电话通知亲友,现在都是人去世了打电话就行,那时候还有专门跑腿的,付上工钱,给地址也就帮你把事情办好了。只要不是特别远的,一般不用跑腿的,东家邻居长西家邻居短的,也就帮你散布出去了。

师傅们通过去世者的日子,还有生辰等,推衍出其入土的吉时,具体到某某时辰,再告诉主家人大概几点,让他们知会亲朋,也要安排好抬棺的人等具体事宜。去世者七十以上,在我们哪里叫做“喜丧”,但是一切还得按规矩来,孝子孝孙是不能穿太过鲜艳的服饰,一般左邻右舍去帮忙的,也不会穿太靓丽的服装。只是现在已经没有那么严肃的讲究了!

一般老人上了岁数,都会提前做好棺材。刷好油漆,那时候都是找木匠来家里做,管吃管住,还给工钱,老人自己就是最好的监工。木头一般用松木、杉木,都是自己地里的树。现在林场归国家所有了,也就基本不存在自家的木头了。

入殓之前,先将棺木取出,然后请木匠上一层外漆,晾干后,再把细节处磨光,处理好。然后再移入搭好的灵棚内,将尸体安放棺内,称“入殓”。死者入殓时,家属及亲朋皆于两侧相送。给死者正衣冠,但是棺木不会盖紧,会用纸钱还有锲子放在棺椁与棺盖之间,在出殡之前才会盖上。主家需要安排人一直守着,以免有小人在棺木上动手脚,哪样对死者不好,也会影响后代人的气运。

然后棺木会被移到堂屋的右侧靠中间的位置,用一个斗(老家的一种计量容器,十碗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d àn)),放上玉米粒和米,插上香火,摆上台案,灵前支一桌子,中间供奉死者灵牌,有生前拍好的像的,也可以摆上,两侧摆供品,供品主要是死者生前喜欢吃的馒头、米饭、各种水果等。然后就是守灵,孝子们轮流侍守棺侧,朝夕不离。守灵时用一瓦盆烧纸,亲朋好友吊孝等,由正孝子跪拜迎送。到夜间,姊妹多的,就商量好轮流值守。

老人的下葬吉日定在去世的第5天早上10点,现在是第二天了。等棺木最后一道漆刷好,今晚上就要入殓了。陆陆续续的周边的乡邻们都来了,一般情况下,村里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听师傅们唱经打锣,也是一种别样的聚会了。他们一般会很晚了才回家,主家会根据下半夜的人数去留,准备点宵夜,一般是面条或者是别的容易弄的食物。请的厨子也是十里八村都知道的几个,农村办“酒大碗”都是他们主手。

所以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能操办一桩事,而且办的漂漂亮亮的,那就是有能耐。相反,没办好的话,会得罪很多人,还会被人瞧不起。

此刻对于贵霖这个大家来说,都是一场无声的考验。

你可能感兴趣的:(连载:他说,他有一个梦想(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