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赏析—《钢的琴》

电影赏析—《钢的琴》

这一切发生在东北这块老工业区上,耸立的钢铁森林,工人装束的人们,踩着自行车飞驰。眺望代表曾经工业辉煌的两根大烟囱。故事的男主角陈桂林是钢厂下岗工人,为了生活,做了手风琴手,自己拉个小乐队,专门跑红白双事的活动。当然不是最近非洲黑人先生的专业团队那么潮流,但在演绎风格上却是千变万化。

最近他遇到一件糟心事,妻子跟自己离婚,去往新地方。但却要带走他的女儿小元,都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小棉袄。如果非要扒了桂林这层外套,那他是逃不掉东北凌冽的寒风。于是围绕谁能给女儿钢琴,带来更好的教育的矛盾冲突。陈桂林等人组织制琴小队,在钢铁工业场开始他的奋斗,展示工人别样的魅力。

《钢的琴》更像一幅画,一出歌剧。构图上的美是庄重整齐的,一丝不苟,却另有趣味。比喻成一位西装笔挺的博士在跟我们变魔术是最贴切生动的。就开头奏乐一段是风趣的幽默。陈桂林的乐队在演奏俄罗斯曲目,在沥沥淅淅的小雨中,悲伤的音符飞满了画幕。但此时一个画外音利索地切开这层情绪,“停停,这个曲子听着太痛苦了。”原来这是老人的送葬仪式,但家属希望老人欢喜地离去。要求乐队奏出欢快的氛围来,画风随之一转,乐队搞出唢呐的流氓味。镜头憋着不切,俏皮地横移,露出身穿孝服的亲属,还有炫目杂耍表演,喷火,头破酒瓶,好不热闹。我眯着眼,瞄出中华传统喜丧的劲头,在我印象中庄子“鼓盆而歌”也算同款,对逝者带有乐观豁达的眼界。我爱在它悬念的设置,开头的欲擒故纵,鼓励大伙竞猜。之后进来画外音也不急着切镜头,配合长镜头的横移,解开了谜底,前后对比,甩出白事中的悲喜。克制而不呆板,带有坏坏的幽默劲。

在78:47,此时钢琴制作在紧张地进行,但陈桂林却陷入了个人的低谷。他在游戏机前玩着超级玛丽,熟悉的音浪冲进耳蜗。可在桂林的落寞身影下,我却总少了童年的嘻哈。紧张地等着,画面回应我的呼唤。在室外他曾经的妻子带走了女儿圆圆,超级玛丽声音告诉我桂林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不停地跳跃。但切回室内时,镜头爬过桌上的玻璃,亮出赫赫有名的人民法院传票,通过上面的中文,我明白留给桂林的时间不多了。马力欧死亡的音效传来,拖动滑稽的长音。桂林在这段影片中什么都没做,不哭不闹,借助游戏的音效展开叙事。因为桂林最近对钢琴的投入,致使心上人(不是离婚的老婆)跟自己的朋友抗美走的越来越近。胸怀醋意,麻溜酸酸。加上前任带走女儿的离开,于他而言都是巨大的打击。贴着超级玛丽的音轨,挑动观众的情绪,用包裹糖衣的荒诞,炸开悲伤的情绪。

在95:44,钢琴终于制作完毕了,前妻带着女儿来了工厂会见桂林。淑娴爬上长长的钢铁楼梯,鞋跟磕碰在每一节台阶上的回响。她用吊臂拉起那台钢铁制作的钢琴,从人们的头顶上飞过,人们仰望着它,捧着升旗时的肃穆庄严,桂林指挥着把琴卸下来,摆上小板凳,让小元弹琴。所有人安静的听着,镜头像个终于意识到自己失礼的陌生人,带有不舍的余光,拉着我们远去。戴着仰视的眼镜,看着钢琴的空中搬运,总是升腾起莫名的严肃。我意识到玩笑结束了,小元可能不会留下,但此时的钢琴粘连了太多人的感情(我在讲述中省去了其他人在钢琴上对于自我感情的赋能),不止桂林的。不管结局是悲是喜,大家做出了自己想要的。

群像刻画深刻,活生生,真切切。主角陈桂林,父亲是希望他想桂林山水一样甲天下而得名。他是下岗的钢厂工人,对生活带有真善美的期望,对女儿的教育具有朴素的浪漫主义,别人家的孩子的所谓才艺,就是宣纸上的丹青,可他不。给女儿选择了昂贵的钢琴培训,为了女儿可以学琴,四处筹钱,再不行就深夜去学校偷琴。一计不成,又生出自己造钢琴的想法。他有个人的很多缺陷,太过大男子主义,对身边的人关心不够多,为了目的会用不正当的手段。但他是个实在真心的父亲,对妻子的感情流露在对孩子出生体重的争辩上,没有印象中的一地鸡毛,不显山不漏水,慢慢渗出,或许爱过吧。对于淑娴他是亏欠最多了,所以当经历父亲离世,朋友入狱,情感背叛种种后,他终于缓缓说出:“我现在可以娶你了。”

其他角色同样精彩,但我的文字干瘪骨感,描绘不出他们的身形,希望你们可以亲自去尝尝。

《钢的琴》在故事有另一条暗线,就是烟囱的拆除,那是曾经的地标,过去的图腾。人群眼光中它的倒影是寄托的修辞。但随着钢厂的改造,东北工业基地的势微,它在人们的注目下爆破坍塌。我只敢呼号一句:“大人,时代变了!”

电影中对故事采用“犯笔”的技巧,在相似的情节上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同样的葬礼上,开头的喜气洋洋,对照桂林父亲去世时的无声无息。对比各自女儿的境遇上,桂林朋友的女儿未婚先孕,大家围堵上去想整治搞事的男生,朋友却无奈地让肇事者滚蛋,让女儿成为单身母亲,未来的孙子成为黑户。而桂林的女儿小元,大家虽都全力帮忙造钢琴,但最后可能也阻挡不了小元离开。在普通人民眼中或许就有如此多的无奈吧,在预感可能没有希望的边缘上,描绘激情的光点,可爱又可惜。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影赏析—《钢的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