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成长】师生交往宜有界

      江苏姚老师给出的题目:师生之间是否存在“伪友谊”?这是一个是非问,答案非肯即否。但文章内容似乎又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所以我感到疑惑,不知道姚老师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答案。其次,对于“四眼猪”这件事,姚老师究竟是旁观还是旁听,也没说清楚。而我,也只是看了这篇文章才略知一二,对于微机老师当时所处的情境仅靠这些文字还不足以窥知真相。我以为,这件事除非微机老师本人本着求实、求真的态度讲述出来,我们再来对其行为进行评判也许更加客观一点。

      我说这个话的意思是想说,我没有资格对这位微机老师的所作所为进行道德上的评判以及行为上的分析。

      我只想借这件事来和大家探讨一下师生在交往的时候,需不需要划出一条界线,互不逾越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人学。”这就说明,教育首先要解决师生关系这个问题。林格先生也说过:关系大于教育。孔子的“亲其师,信其道”更是强调了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走进书店,关于人际交往技巧方面的书,多不胜数,但事实上,我们还是会经常看到或者听到师生交恶的事情。

      很多人都喜欢拿“豪猪互相取暖”这个故事来说明人际交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事实上这是一个没用的故事。因为它只说明了 “保持距离”这样一个空洞的道理,并没有告诉人们,究竟要保持怎样的距离才合适,标准不明晰,这显然是忽悠。

      还有人言之凿凿地告诉大家一个人际交往原则:亲密有间,疏而不陌。这个原则仍然是一个空洞的说教。怎样做才算是亲密有间?衡量亲密有间的标准是什么?还有那“疏而不陌”,究竟“疏”到什么程度才不陌?这里面也无标准可寻。显然,这还是忽悠,玩的就是文字游戏。

      就包括姚老师在文中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建立跟儿童之间的友谊,是要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明智、我们的信念和我们的情操去鼓舞儿童的思想和情感的事。为了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于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 这段话,也是让人云里雾里的。力量、思考、明智、信念、情操,精神财富等等,都是一些抽象的词语。看过了也就看过了,对多数老师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古人说:亲近而生狎昵。我就想问,亲近到什么程度会生狎昵呢?这个度该怎么掌握呢?有些老师,天生就有平衡的能力,不需要任何交往指南,就能在自己和学生的心理空间穿越自如,进退有度,真正能做到 “亲而不亵,近而不狎”。这种凭借自身天赋来达到目的的老师毕竟是少数,其中神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当然也就无法推广了。

      师生之间的交往,老师既属于强势方,又属于主动方,所以,一旦出现师生交恶的事件,负主要责任的还是老师。鉴于此,师生交往就要把“丑话说在前”,并且还应该明确地划出界线,让双方知晓:哪些界线可以逾越,哪些界线不可逾越。那么,该如何来划出这种界线呢?

      从职业感情出发,教师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人格,要公平对待每个孩子。也就是说,面对所有孩子,教师就是教师,奖惩分明,一碗水端平。很多时候,我以为尊重和公平远远胜过师爱。教师再爱孩子,也不如孩子的父母爱他。曾经有学生跟我说,老师,我们可不可以叫你干妈?我笑着说,打住,你到学校来是找老师的,不是来找干妈的,一个妈都让你够受了,你还找一个妈,岂不是自跳火坑?所以,但凡学生想要叫我姐姐、干妈,我都会制止。当然,我也不会古板到非要孩子叫我老师不可,他们可以叫我的绰号(允许孩子给我取绰号,但不可带有伤害性),也可以叫我艾岚(我的网名,我喜欢孩子们这样叫,有一种平起平坐的感觉)。我偶尔也会给孩子一个拥抱,但那一定是孩子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或者是受到委屈伤心时。我的拥抱是给孩子鼓励和安慰的,不是用来滥情的。

      面对全体孩子,我会划出一条线,这条线一定是用尊重和公平构造的。我尊重每个孩子,公平对待每个孩子,但孩子们也必须尊重我。

      从私人感情出发,老师会对一些与自己价值观相近,或者是性情相投的孩子多一份喜爱和欣赏。这没有什么错误,也不是该不该的问题。教师首先是人,是人就有偏好。

      与这类孩子交往,仍然是要划界线的。俗话说“亲兄弟明算帐”,下个象棋还有楚河汉界呢,何况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交往。怎么划这个界线呢?

      人际关系学家根据亲疏程度的不同给出了明确的数字:亲密距离(如知心朋友之间)是15厘米。个人距离(如普通朋友之间)是46厘米—122厘米、社交距离(如同事之间)是1.2米—3.7米、公众距离(如演讲者与听众之间)是3.7米—7.6米,甚至在7.6米之外。

      也就是说,如果老师与部分学生是知心朋友的关系,身体的距离就要保持在15厘米;如果是普通朋友,身体的距离是46厘米——122厘米。文中的微机老师,不论是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还是普通朋友,他都在身体上越界了——带他们去微机房的路上都是勾肩搭背。既然你老师都越界了,孩子们也就没了界线意识,当然要把老师当作“自己人”来修理。

      至于心理距离,这个划分起来不是很明显,但师生之间仍可以确定一个心理界限以防师者的为老不尊和学生的没大没小。

      界线一:可以分享秘密,但不可以窥探隐私。作为孩子,好奇心远胜成人,所以特别喜欢刺探别人的秘密,尤其是老师的糗事,他们最感兴趣。我在与孩子们交往的时候,会明确告诉他们,咱们可以分享秘密,但不可以窥探隐私。我首先带头,把一些不涉及隐私的陈年旧事讲给他们听,当然这些陈年旧事绝不是什么英雄好汉所为的事,而是一些惹是生非或者是笑掉大牙的糗事。反过来,孩子们也会把一些小秘密告诉我,但我们彼此都恪守“不窥探隐私”的原则,除非孩子愿意把我当作最靠得住的朋友,要把秘不示人的内心世界翻转给我看,我才会慎重地,真诚地,甚至虔诚地为其看护。

      界线二:可以是知心朋友,但不是江湖兄弟。孩子,尤其是中学生,把友情看得比亲情还重。所以,他们不仅渴望同龄伙伴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也渴望老师在尊重的基础上读懂他们。我经常都会真诚地告诉孩子们: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我很希望做你们的知心朋友,但不是吃吃喝喝,称兄道弟的江湖兄弟。朋友和兄弟,是不同的概念。对待朋友,可以随心随意,但不可以随便。

      界线三:可以善意玩笑,但不可以贬损人格。孩子们都喜欢有幽默感的老师,而幽默往往是承载在玩笑上的。要想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免不了要开一些玩笑。这个时候,老师如何开玩笑非常重要,不讲分寸,放肆无度,孩子就会以样学样。因此,我跟孩子开玩笑的时候,不论语言多滑稽,本意都必须充满真诚。比如,一个孩子默写古诗时,把宋诗写成了唐诗,我就笑他穿越了,并且给他取绰号“余穿越”(孩子姓余),结果全班孩子爆笑,余穿越非常受用,自此,师生都名声远播。由于我跟孩子开玩笑很有分寸,并且强调了不可以贬损人格,因此孩子们跟我开玩笑也是极讲究分寸的,教书20余载,我还从未被学生随便洗涮过。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对老师的不敬都是无心的,他们只是觉得好玩,或者说由于关系过于亲密,把老师当自己人了,并没有处心积虑要羞辱哪个老师。因此,作为老师,实在是没必要动真气,其余人等也没有必要把学生的行为上升到素质低啊,道德差啊上面来。这种评价实在是充满了暴力,是对学生心理极不了解的表现。当然了,如果老师确实不能接受孩子那种“亲近而生狎”的行为,师生交往时就要把“丑话说在前”,然后划出双方的身体和心理都能接受的界线,老老实实地遵守,并且,老师要带头遵守,不可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你可能感兴趣的:(【专业成长】师生交往宜有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