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才女贤妻的传奇人生--读《杨绛传》有感

初次认识杨绛还是因为《我们仨》,钱钟书评价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可见她的与众不同。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她的一生,我又买了资深传记作家罗银胜写的《杨绛传》追思纪念版。

细细品味这本书,让我感受到这位百岁老人的魅力,立志向偶像杨绛先生学习,做一位坚强乐观、博学睿智、宽容淡定、长命百岁的女士。

一.酷爱读书、民主自由、幸福美满的原生家庭

杨绛先生出生在优渥的书香世家,坐落在一个风景如画、英才辈出的江南名城无锡。

父亲杨荫杭是我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法学家,也是辛亥革命时期很有名的铁面法官;母亲唐须荌是一位贤惠文静的知识女性,身上凝聚了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

杨绛在《回忆我的父亲》中所说的“我父母好像老朋友,我们子女从小到大,没听到他们吵过一次架。我父母却无话不谈,他们谈的话真多:过去的,当前的,有关自己的,有关亲戚朋友的,可笑的,可恨的,可气的......他们有时嘲笑,有时感慨,有时自我检讨,有时总结经验。”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父母感情甚好,喜欢谈天、谈地、谈你我他,看来善于沟通才能夫妻琴瑟和鸣。

杨绛从小喜欢文学,如果她对什么书表示兴趣,父亲就把那本书放在她的桌上,有时他得爬扶梯到书橱顶层去拿;如果她长期不读,那本书就会不见了—这就等于谴责。父亲为他买的书,多半是词章小说,这些都是杨绛的最爱。

杨绛在大学为选专业而纠踌躇,只好带着问题回家求教。

“我该学什么?”她问父亲。

“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杨绛心里不踏实,“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

父亲开导她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她父亲这样顺其自然的育人办法培养了杨绛广泛的兴趣和深厚的素养。

二.与清华才子钱钟书相识、恋爱、订婚、结婚

杨绛与钱钟书结为伉俪,恰似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双子星,相交辉映。

正如胡和清所说的“钱钟书、杨绛伉俪,可说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双名剑。钱钟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锋刃。”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可视为钱杨两人爱情的真实写照。他们从大学相识相恋,到成为终身伴侣,再到共赴患难,一直到钱钟书只身先归道山,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人生旅途上,不管惊涛骇浪,不管命运如何摆布,他们始终荣辱与共。

婶婶评价她“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宣哥痴人痴福。”

三.步入剧坛,一鼓作气接连创作喜剧、悲剧

随着《称心如意》的成功,杨绛一鼓作气接连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悲剧《风絮》。

日本作家鹤见佑辅说得好“泪和笑只隔了一张纸。”杨绛写的就是这种含泪的喜剧。因为是用泪水稀释过的,故而笑的痛快淋漓,笑得含蓄慰藉,这种笑带有无穷的意味。

四.甘做“灶下婢”,辅佐夫君全力创作《围城》

有一次,我们同看我编写的话剧上演,回家后他说:“ 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

我大为高兴,催他快写。那时他正偷空写短篇小说,怕没有时间写长篇。我说不要紧,他可以减少授课的时间,我们的生活很省俭,还可以更省俭。恰好我们的女佣因家乡生活好转要回去。

我不勉强她,也不另觅女佣,只把她的工作自己兼任了。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等我是外行,经常给煤烟染成花脸,或熏得满眼是泪,或给滚油烫出泡来,或切破手指。可是我急切要看锺书写《围城》,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

五.除了翻译,还积极文学创作、理论研究

文革结束前后她抓紧工作,终于将70多万字的小说《堂吉诃德》译竣。1978年,汉译本《堂吉诃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它的问世填补了我国西班牙语文学翻译的一个空白,立即受到西班牙方面的高度评价。

杨绛的散文,开创了新时期散文美学的新天际,文章表现出的静观的态度,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的“敬慕”可有一比。

他在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其代表作当推《洗澡》,这也是作者迄今为止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六.女儿和丈夫先后离去,用看书、写作摆脱悲痛

01.

杨绛说过:“悲痛是不能对抗的,只能逃避。”她的逃避方式便是埋头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苏格拉底相信灵魂不灭,坚持自己的信念,因信念而选择死亡。

书中苏格拉底就义前从容不惧与门徒讨论生死问题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杨锋,给了她一个人生活下去的勇气。杨绛想借翻译自己不识的希腊文,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

02.

钱活书逝世后,杨锋一如既往, 杜门谢客,潜心读书。她的闭门读书不是消极避世,不通人情世故,而是“追求精神享受”。

她说:“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一“隐身” 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

03.

杨绛曾笑称自己现在还是“钱办主任”,是他们家留下来“打扫战场”的。多亏有了杨绛这样的“主任”,钱钟书先生仍然不断有作品出版,使世人得以了解一个文化巨人丰富的精神成果。

04.

已经90余岁高龄的杨绛依然手不释卷,并在孜孜笔耕不辍,仍在用双手、用生命之火的暖流回报人民,回报社会。杨绛的体型属于那种长寿型的老人,瘦小轻盈,走路不弯腰驼背,白发里裹着些许黑发,牙齿基本完好,思维敏捷,90多岁的高龄还在著书写作,便是最好的明证。

05.

这样一位老人,如此看书看报,真是应了一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她老而不休,笔耕不辍,令人肃然起敬。

七.百岁老人长寿秘籍--看书写作、坚持健身、生活规律、清淡饮食

01.

德国学者莫芝宜家记得:“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她多次背给我听的那首古老而有趣的健身“八段锦”,更忘不了她“摇头摆尾去心火”地教我锻炼身体的样子。令我最钦佩的是杨绛在钱钟书最后四年生病的艰难日子里所表现出的坚强和从容。

02.

周国平这样评价杨绛,“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03.

她的一日三餐吃的很固定:早饭吃得最多,一起床,先喝两杯白开水,再来一勺蜂蜜,接着再喝几口白开水。稍歇,吃个苹果,随后是一大碗牛奶麦片粥,加一颗煮鸡蛋。上午看书之余练一会儿八段锦。中午,吃一点儿米饭,菜是一小段清蒸的鱼,一份绿颜色的蔬菜,再吃一碟用大棒骨肉冻开后热拌的黑木耳,撒上香菜和香油。午觉醒来后吃点水果。晚上,喝好几种杂粮熬成的粥。

04.

杨绛有个窍门,就是在同样的时间里,尽量利用不同的身体器官,做不同的事情。比如,吃饭的时候听广播、看电视,看书的时候在桌子底下打毛衣。另外,还要利用零碎时间,做零碎的事情,积少成多,就能做出像样的事情了。

05.

我每天早晨起床后,都要做这样的决定:喜欢。我喜欢我就快乐,我快乐我就喜欢!

我一直坚持五条简单易行的快乐法则:一是心中不要存在憎恨,二是脑中不要存在担忧,三是生活简单一点,四是对他人多点给予,五是对自己少点期盼。

她能长寿的原因很多,但“喜欢”这个她所拥有的“长寿药”肯定起了重要作用。

八.忠于爱情,因为她对钱钟书的爱胜过自已。

01.

抗战时期在上海,生活艰难,从大小姐到老妈子,对我来说,角色变化而已,很自然,并不觉得委屈。为什么?因为爱,出于对丈夫的爱。我爱丈夫,胜过自己。我了解钱钟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02.

每项工作都是暂时的,只有一件事终身不改,我一生是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常使我感到人生充实。但苦虽苦,也很有意思,钱钟书承认他婚姻美满,可见我的终身大事业很成功,虽然耗去了我不少心力体力,不算冤枉,钱钟书的天性,没受压迫,没受损伤,我保全了他的天真、淘气和痴气,这是不容易的。

03.

很多人开玩笑,说杨绛先生喜欢清华两个“书”一个是读书,一个是钱钟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不仅体现了杨绛爱读书的品格,更寄寓了她让更多穷孩子也爱读书的美好愿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品味才女贤妻的传奇人生--读《杨绛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