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漫笔——齐物论(三四)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这里讲到“古之人”,指的是觉悟大道、了知宇宙诸法实相的人。他们的“知”是真知、至知,不是一般的知见或者智巧。

古人的智慧到达什么高度了呢?他们的自性真心“未始有物”,可以与道合一,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常无,欲以观其妙”。道家讲的“无”和佛说的“空”很近似。“无”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大有”。佛教说“真空妙有”,万物的体性本空,都是因缘所生,说空说有实则是针对不同众生的两种执着来讲的。一种人认为“我”和世间万物都是真实存在的,这叫做“常见”,佛为了破除此类人对“有”的执着,而说一切法本“空”。事物都是由各种因缘条件聚合而成,单独举出一种条件、一个原素,不能代表这个事物。所以说万物的实质是空。另外一种人认为人生就是一场空,世界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人死如灯灭。这样的观念叫“断灭见”,此类人不相信因果,肆意造作恶业,佛为此说“有”,因果是真实不虚,劝人断恶修善,不要堕落在“顽空”之中。

我们的自性本来无一物,这是体道的境界,是“至矣”、“尽矣”,已经无以复加。“其次以为有物”,万物映现于心中,了了分明,但是没有“封限”,也就是没有分别心。这是以平等心看待一切事物,让万物各行其道。

等到有了“封界”,对万物起了大小、长短、美丑等相对的观念,就意味着分别心有所加重。但是这时候,还没有是非,没有对事物做出价值的判断。这三个层次,说的是人心由觉转向迷,是每况愈下的趋势。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庄漫笔——齐物论(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