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知我罪我,其惟春秋(五)

隆庆六年六月之后,政权落到了张居正手中,因为继位的神宗皇帝是他的学生。张居正曾经以身许国家,为了大明帝国,他要鞠躬尽瘁,为这个国家流尽最后的血汗。隆庆五年,内阁纷争,他的政治地位差点不保,他给自己写了两句偈语:

> 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于自身求利益。

从万历元年,到万历十年,张居正当政的这十年之间,他呕心沥血,按照自己的设想,对大明帝国进行了改革。这十年,神宗皇帝还是个小孩,太后垂帘听政,政权都在太后手中。但是,与皇宫内外进行联系的,还有一个大太监,叫冯保。张居正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改革,极力交好冯保和太后,冯保爱财他就送,总之皇宫中的要求他都尽量满足。但是,在政治上,你们不要随便插手。在这十年之间,大明帝国是最生机勃勃的十年,原本国力江河日下,但是张居正的改革为它带来了最后一抹余晖。

张居正在万历头十年之间,独揽大权,威服天下。他不是为了权力而作威作福,他是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试问,如果他把权力交给旁人,旁人难道一定会百分之百听张居正的吗?在改革上,难道不会掣肘吗?大明朝二百年间,没有学生弹劾座师的,偏偏在张居正身上发生了,难道不能说明问题吗?

当时国力衰弱,大明帝国弊端显露,所有人都期待张居正的改革。但是,他们期待的是什么的改革呢?张居正准备实行自己的大政,那些大臣们都读过圣贤之书,希望张居正做孔子、孟子,他们想要行王政。他们记得建文帝在的时候,朱棣发起靖难之役,烽火烧遍了天下,但是朱允炆还在皇宫中和方孝儒他们讨论礼仪制度,那个时候有战争,当然没什么结果,现在是太平年代,应该可以试一下。结果张居正的改革竟然是富国强兵,理想这么低下,太失望了。当然了他们也没什么城府,直接就公然讨论“哎呀,我们以为张公在朝,当行帝王之道。现在看看,不过是富国强兵这些套路,如果仅仅是这样,真是令人失望。”

张居正听说后,呵呵一笑,“你们真是客气了,我该怎么样才能富国强兵呢?”等到了万历年间,他独掌大权,对天下事都能掌控由心,这个时候,他终于开始了自己的改革。改革的内容自不必多谈,一条鞭法,考成法等各项措施,为大明帝国带来的是国库丰盈,粮仓廪实,军事上,他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武将,肃清了南倭北虏,大明帝国的国力重新焕发了生机。

但是,张居正为了推行改革,不相信会有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为大明帝国付出一切,所以,他只能独掌大权,威服天下。张居正的威严有多厉害?他信任戚继光,戚继光也不负他的期望,扫清倭寇,成就了戚家军赫赫威名,但是,戚继光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武将,他也懂政治,所以他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军事理想,就必须向当权的张居正表示自己的忠心。如何表示?送珊瑚,送女人,送的绝不含糊。传闻,张居正出门做的轿子贼大,大到什么程度?得80人抬,估算一下,估计比现在的房车都要大。

这些其实也不算什么。但是,有一点张居正错了,那就是他的威严太盛,吓到了一个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学生,神宗皇帝。

神宗皇帝继位的时候,是个小孩,政权不在他手中。另外,他跟着张居正学习,张居正一心想要他当一名圣君,所以对他的学习极为严厉。有的时候,神宗如果读错了字,张居正严厉的呵斥他,把他吓得脸色都变了。这些都是张居正给他留下的心理阴影。从最开始小时候的崇拜,到渐渐长大的后的怨恨,神宗皇帝的心思变化无人可知。

万历十年,张居正因病去世,神宗皇帝露出了自己的獠牙。他年轻,当然比张居正能熬,终于熬到了张居正死了,他要清算。他废除了张居正的变法,逼死了张居正的嫡长子张敬修。张敬修这一死,朝廷震动,如果不是大臣们苦苦哀求,说张居正的老母亲都八十多岁了,怕是一家都要死绝。最后神宗给了张家一栋宅子,十顷地,让张家后世子孙活下去。

张居正有一个儿子叫张懋修,状元之才,张敬修自缢的时候,他也跟着自杀,没死成。在他剩下的岁月中,他所有的精力都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编撰张居正的文集,《张太岳集》。

整个神宗朝,从此再也没有人敢谈论张居正了,就这么几十年下来,所有人差不多已经把张居正给忘掉了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张居正:知我罪我,其惟春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