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被俘 成了敌军王牌 京城危急 一人力挽狂澜

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就已经明确规定:太监不得干政。可偏偏朱家子孙,大多宠信宦官。有明一朝,阉党宦祸最盛。

正统十四年的土木堡之变,又是宦官插手朝政,酿成的大祸。它直接导致了明朝主力丧失殆尽,皇帝朱祁镇被俘的惨痛事件。


明英宗朱祁镇

这一役,使得蒙古瓦喇异常猖獗,欲一举拿下北京城。如果那样,明朝之后的两百年国祚,也就没有了。中国历史也将改写。

在国家危亡之际,如果不是一个人挺身而出,蒙元或许又得以延续统治了。

明英宗朱祁镇,自幼跟着太监王振长大。从小失去生母,太监成了最亲的人。王振是自宫成阉人的,立志“不走寻常路”,活出精彩来。他很会“讨人喜欢”,每天陪伴,百依百顺。跟朱祁镇的感情非比寻常。

当小太子成了小皇帝,王振的“权力”也在迅速增长。一时间,朝廷里面也都是“王振的人”。

在皇帝要御驾亲征瓦喇之时,朝臣反对丝毫无效。一个没有见识,只知弄权的王振,完全左右了时局。

当发现后续补给不力,终于准备撤军时,王振的干预,又使明军错过了最后一线生机。

他为了炫耀自己“出人头地”,让大军绕道自己的家乡,河北蔚县。耽误了太多时间,导致瓦喇追兵,杀光疲惫的明朝主力军。王振被愤怒的将领打死,皇帝成为了“光荣”的俘虏。

消息传回朝廷,上下皆惊。当时的郕王朱祁钰代理皇帝理政。

朝堂之上,大臣们义愤填膺,久久不肯散去。这时,被王振提拔培植起来的,锦衣卫指挥使马顺,还不识时务地对人们叫嚣。

愤怒让人们失去了理智。给事中王竑冲上去,用笏板击打马顺。一直以来对王振把持朝政的恨,对他酿成土木堡之变的愤,像暴怒的狮子,被释放出来。

大臣们一哄而上,众人痛打王振的爪牙马顺。一帮不会打架的文官,完全没有了斯文。

他们哭着,骂着,身上的朝服已经散乱不整。也没人注意地上的马顺已经是个血肉模糊的死人。旁边还有血污满地。

朱祁钰从没经历过这种场面,打算溜掉。他刚一起身要走,被一个人拉了回来。按当时的律法,如果朱祁钰走脱,外面的锦衣卫会冲进来,大臣们性命不保。

这个人,就是兵部左侍郎于谦。这是个挽救王朝命运的人。他要求郕王赦大臣们无罪。在所有人都在痛哭,战斗的时候,于谦是唯一一个清醒机智人。


于谦

此时大臣们才意识到,闯祸了。还未来得及恐惧,于谦已经解决了危机。不用说,大臣们对于谦充满感激。

瓦喇大军即将兵临城下,如何应对是个难题。所有的精锐主力,都已经成了土木堡的冤魂。粮食如何调集,谁能指挥这场战役呢。

没人敢领命,因为所有人都清楚,这是一场几乎不可能取胜的战役。

有人主张南迁,明朝的两都制大概要派上用场了。

关键时刻,于谦挑起重任。兵部尚书已经在土木堡殉国了,他这个兵部左侍郎,很快将临危受命,成为兵部尚书。他表现出了一个杰出统帅的本色。

他首先力主朱祁钰登基成为皇帝,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这一举措,稳定了人心。

他组建军队,调集粮食。军队是比散兵游勇强不了多少的兵组成的,没有多少战斗经验的。粮食自通州进北京,防止瓦喇也先抢粮。

发动全城军民,上下一心,共同抗敌。北京九门,每个门都有将官领兵把守。

要求,都出城迎战。如果将官逃跑,士兵可杀之。如果前面的队伍后退,后面的士兵,可以诛杀。同时有监军太监,锦衣卫等巡视各门。如果有将官拒不出城的,直接杀掉。

这样一来,人人皆拼力奋勇杀敌,誓死保卫国家。每个人都知道,这一场战役,决定了明朝的生死存亡。

于谦本人承担德胜门的守卫工作。这是最危险,任务最重的大门。

这次战役,还用上了火炮。于谦临时建立的火枪营,发挥了巨大效力。

瓦喇也先军,被打得溃不成军。他这次带上了明英宗,竟也没起作用。不止如此,夜里营帐还遭到明军火炮轰击。看来,这个皇帝确实失去了价值。五天时间,瓦剌死伤无数。他的弟弟和重要将领,都已战死。


瓦剌大军

没有捞到便宜,瓦喇军只能败逃。老百姓站在房上,“欢送”瓦喇。他们揭瓦投掷瓦喇,让他们吃“枣”。瓦剌再没有来时的嚣张,抱头不能还手。

一段让人振奋的历史,源于一个伟大人物于谦,有胆,有识,有能力。但,令人遗憾的是,当明英宗复辟成功后,还是冤杀了于谦。真是千古奇冤!

你可能感兴趣的:(皇帝被俘 成了敌军王牌 京城危急 一人力挽狂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