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与关系

简单回顾一下,你已经学完了我们沟通课程的三个部分了,分别是原则、主脉和拓展部分,原则部分你有了四个奠基观念;在主脉部分讲了谈判的ICON模型;在拓展部分,我们讲了说服的中心策略和边缘策略,边缘策略中有六个要素的调动,可以加强你说服的效能;在辩论部分,我们讲了“延长线思维”和“需根解损”的政策框架;在冲突管理的部分,我们讲了四个角度,帮你进一步提升沟通品质。

这一讲开始,我们要进入到最后一个部分,这个部分我希望把所有内容做一个高度凝练的简化,交付给你。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理论方面,这些高度细致有效的关于沟通的结构化知识,你需要逐步消化,但我需要给你提供一个高度提炼的抓手,让你能够提纲挈领,立等可取。

所以,课程的最后一个部分,便是精炼部分。既然是精炼,就不能事无巨细,而需要抓大放小,所以这几讲提供给你的框架,会至少满足这两点,第一,这个沟通框架会包括所有人际沟通中最重要的结构要素,而且能够清晰地说明这些结构要素的逻辑关系;第二,这个框架不复杂。因为太复杂了,你不方便携带,也不方便运用。

接下来,我会把我们之前的内容,缩减为一个易理解、易携带的人际沟通的精炼模型,让你便于运用。

我们先看一个沟通情景:去年,我有机会参加了奔驰一款新车的发布会。这款车叫做梅赛德斯-奔驰全新长轴距A级豪华轿车。我的工作,是在现场向观众们介绍这款车。在给定的发言稿中,我读到这样一句话:

全新A级轿车的轴距达到2.789米,针对中国客户需求,后排座椅更是加长20毫米,加厚10毫米。

如果你在销售现场,听到这句话,是什么感受?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呢?丢失了什么要素?我停顿几秒钟,先让你凭借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对这个问题有一个自己的初步答案。

我来说我自己的感受。作为一个文科生,坦率讲,我当时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于是向奔驰的小伙伴请教。

我问:什么叫轴距?

技术人员回答: 轴距是指汽车前轴中心到后轴中心的距离。

我问:什么意思?

技术人员回答:简单说,就是汽车前后轮之间的距离。

我说:哦,我明白了,所以长轴距的意思就是前后轮距离加长。

技术人员:对的。

我问:那这有什么意义呢?

技术人员回答:这样的话,汽车前、后排座位的距离就增大了。

我问:然后呢?

技术人员:这样后排乘客的大长腿就可以放置得更舒适了。

我说:明白了,所以我能这么理解吗,所谓轴距加长,就是好比我们从经济舱,升舱到了商务舱,空间更多,驾乘更舒适了。

技术人员:是的,您可以这样理解。

我说:我懂了,那再请教一下,通常购买奔驰的人会驾驶奔驰吗,还是当做礼物送给别人?

技术人员回答:奔驰的用户,一般司机就是车主。

我说:了解了,所以你看,购买你们长轴距汽车的人,他们真的很体贴。他们选择了长轴距,意味着他们不仅仅在乎自己的驾驶体验,还在乎后排的乘坐体验,他们身上,有一种替别人在意,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技术人员感慨:真的,您总结得真好!

那我的问题是,你们的文稿,为什么不写这些呢?

我与奔驰的互动,不仅仅可以被视为一个案例,而且是一个隐喻,我在接下来的内容里,还会提到它。这个隐喻可以时刻提醒着你,我们在沟通中的一种常见误区。就是,我们通常会误以为,沟通是一条简单的两点一线的线段。

首先是一个人,一个说话的主体,这个人可能是销售人员、演讲者、发言人、谈判官、老师,然后这个主体去表达某个产品。

这种思路会怎么理解沟通这件事呢?它会认为:只要有了清楚的稿子,有了精确的内容,表达者去好好讲,不就行了吗?表达者的任务不就完成了吗?

但是正如美国学者约瑟夫·德维托所说,这类关于沟通的,“线段结构”的认知是远远不够的,这个结构需要丰富。比如说,我是从事谈判与冲突解决研究的,在谈判和冲突解决专家看来,这个框架居然丢失了一个重要的沟通维度,我们在谈判部分不断强调的维度——需求。就是在你与人沟通时,你不仅仅需要考虑自己的表达内容,你还需要考虑对方需要什么,对方在意什么,对方匮乏什么,对方追寻什么,那个属于你沟通对象的,藏在他心里的爱与痛,在这个框架中居然完全没有体现。

你也许听过这样的段子:

与男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面子;

与女人沟通,不要忘了她的情绪;

与上级沟通,不要忘了他的尊严;

与朋友沟通,不要忘了他的情谊。

不要小看这种顺口溜,这种从凡俗的日常经验里拔擢而出的语句,其中包含着关于人际沟通的智慧,它其实是在提醒我们,某一类人他们有一些常见的类型化需求。若是忽视了需求维度,那你的沟通便很难成功。

在今天的文稿中,你会看到这个由我建构的新的沟通框架,我称之为“人际沟通的精炼模型”,或者,“人际沟通三角”——它的结构非常简单,但由于它囊括了人际沟通中的最核心要素,它的运用会非常广泛。

这个框架,是一个三角形,它由三个端点和三条线段的连接而成。

这个框架图最顶端是主体,也就是讲话的人;下面是产品和对象。其中,主体与产品构成了内容,即你想要表达的内容;产品和对象是需求,即你言说的对象会不会需要你的内容;最后,主体和对象之间是关系,就是主体和对象这两个人之间,能否建构一个融洽、舒适的人际互动。

主体、产品、对象,三个点;内容、需求、关系,三条线。这三个点、三条线就构成了我们的人际沟通三角。

根据这个模型,你可以把大量的关于演讲、说服、销售、对话、谈判等各种沟通的知识,化零为整,如鲸鱼吸水一般,整合到这个框架里。在你需要演讲、说服、销售、对话、谈判时,你只需要拿出一张纸,把这个三角形画出来,标明三个端点,写清三条线段,你会明明白白地知道,什么地方还有盲点,什么地方仍需强化。

但我要提醒你,这个模型,当然不能直接地解决你所有的沟通问题,但是,却可以为你提供一个所有沟通情景都可以仰仗的通用框架。一个简单的三角形,在各种沟通情景,它都会提示你:

第一, 你的内容主旨清晰吗?标准是,你想讲的全部内容,能否概括成主题句或关键词,那些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是否应该删减?

第二,你的沟通对象有什么需求?你的表达能否切中,或唤起他们的需求?

第三,你做了什么具体的努力,营造了一个和对方友善的对话关系?

当然,我在这里需要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涉及到具体的沟通情景,内容、需求和关系,不一定同等重要。在理论上这是一个等边三角,但在具体的沟通情景中,它可能需要出现各种变形,有时关系第一,有时需求至上,有时内容为王。这都是在具体情景中你需要变通的,但作为一个有效的结构框架,不变的是,这三个沟通维度会一直存在,对它们,你都需要建立明确的觉知。

那么从下一讲开始,我会分别为你介绍内容、需求和关系,这三个沟通的核心维度。

这一讲的最后,给你留一个思考题,如果最近你有汇报、演讲,或者大的沟通任务,你不妨把这个三角形画出来,看看你这三个维度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你可以在留言区分享你的准备,让我们看到这个工具对你的帮助。我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沟通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