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级市场的同学都觉得没太多新东西可看,该去哪寻找增量呢?”
过去十年里,我们的思维方式都被定在了增长模式里,都觉得应该去寻找各种指数级增长的机会,以至于在市场增速变慢的时候,我们还是下意识的去寻找一样的增量。
但问题是,世界上哪有一件事是能长期稳定的大幅增长的呢?所以,未来几年的问题也许不是“增量在哪里”,而是怎么在存量市场里更好地存活下来。
所以“增量在哪里”可能是一个蠢问题,要解决的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是我们自己提出这个问题的思维方式,但要真的转变肯定是极难的。
“当一个市场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可能是回归本原合理性的时候。”
如果我们回首过去十年的互联网,会发现全球的经济都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在增长的,这里面尤其是中国移动互联网。
在 2008 年的时候,全国移动互联网的人数在 1 亿出头,而到了今天这个数字大概在不到 8 亿(亦有统计口径说是月活 10 亿)。
也就是说,如果一家公司任何事情都不做,只是在移动互联网的世界里稳定的存活 10 年时间,那么业务就会自然增长 8 到 10 倍。
所以可以说,过去 10 年是黄金的十年,是遍地都是机会的十年。但未来的十年呢?当移动互联网的增速只有个位数,几乎和 GDP 增速一般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王兴近年总在讲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他就曾经说过:
“从宏观的角度看,之前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人口红利。但是现在可以看到,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智能手机的年销量已经不增长了,总体网民的增长也大幅趋缓。
这个时候两条路:要不开拓海外市场,可能还有更多用户,但是国际化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要不你就得精耕细作,把原有的用户服务得更好,通过每个用户创造更多的价值。”
美团做的越来越重,选择的是后者的路线,也就是精耕细作,而张一鸣的线上帝国比较轻,所以在国际化方面也非常着力发展。但不论如何,都不能改变一个事实,就是国内市场进入了拼存量,靠能力的阶段。
其实,我们总说要真正理解世界,理解经济就要经历完整的周期。以前我一直觉得完整的周期就是从增长到灭亡,最近我突然意识到,很多时候一个周期的尾部并不是必然走向灭亡,而是走向稳定,走向存量市场。
这就是我们现在在经历的一切,也是很多问题的答案。
为什么现在巨头的竞争明显加剧?因为存量市场中,公司之间对用户数量和时间的抢夺会越演越烈。之前的共同培育市场,会变成如今的直接对立。
为什么用户和公司之间有越来越多的矛盾(典型的诸如滴滴类的问题)?因为公司后续的发展会从对用户增长的诉求,转变为对每个用户价值的获取上。从之前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变成如今的对立关系。
一个企业的业务不论如何复杂,最终大家看的都是营收(或利润),而营收不外乎是:总用户数*能从每个用户身上赚到的钱。
当用户数还在剧烈增长的时候,大家评判一家公司估值用的标准是:DAU。对很多性感的线上模式公司来说,一个 DAU 价值 100 美金这个数据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而当用户数总量不变的时候,大家就要看一家公司的变现能力了。
硅谷有句名言,叫Startup = Growth,也就是说创业就等于追求增长,而且增长往往能掩盖企业中的一切问题,所以我相信滴滴类的问题只是一个开始,未来随着增速停滞,会有越来越多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显现出来。
所以从百度、腾讯、携程到滴滴、头条、拼多多等等,这些从商业层面来说,理应是中国骄傲的公司,从用户量来说,也是有最广泛群众基础的公司,现如今却好像没有一个是真的被大众广泛认可的。
那么,在一个存量的市场里,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流动性泛滥的时候,往往是最 blunt 的赌徒胜出。”
这句话可以用在区块链的世界里,也可以用在过去十年的移动互联网世界里。
也就是说,在流动性泛滥、或者市场增长迅速的市场里,勇敢莽撞的赌徒往往成功的概率反而更高一些。
“成功不外乎是技能加上运气。”
而越早期的市场越看运气,越成熟的市场就越看技能。
所以,未来的存量市场里,反而会更回归本源,回归团队的能力、回归市场的逻辑。优秀的人成功的确定性会更高,撞大运的人成功的机会越小。
这样的话,未来市场的两极分化也会越来越明显,所有的钱和资源都会像本来就有资源有能力的头部创业者集中。
而大量的公司也会更加派系清晰的抱团发展。
另外,存量市场最终很多时候竞争的最大因素是成本,所以回头看,之前几年大家讨论热烈的消费升级或消费降级,其实也是一种进入存量市场的成本竞争。
那么未来,为了优化成本结构,会有更多的行业整合并购发生(连锁化和品牌化趋势加重),越有规模化优势的公司,越肯下笨功夫做重壁垒的公司也就会有更多的优势。
而回到一二级市场本身,很早期的创投市场会越来越难,中期的阶段会机会更多,很后期的市场由于一二级市场的倒挂,可能很多时候要去投 pre ipo,还不如直接在二级市场买入。
这一切仍旧伴随着一句话:两极分化。
未来的几年,我们都必须要接受存量市场和两极分化这两个事实,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最后,我相信游戏化和用户会员、积分体系会成为所有公司和产品的标配,因为这会是存量市场中在不伤害用户前提下,去绑定用户并发掘用户价值的最有效手段。
—————
摘自《42章经》
以上说的对不对?我认为在现有环境框架下是对的。
但是作者忽略了一个大问题:
“大的机会总是出现在增量市场,存量市场就是红海厮杀,只会出现寡头”
怎么理解大的机会出现在增量市场?
回顾历史是最好的总结和预测。
就像当年PC个人电脑开始普及的时候,当年移动互联网开始出现的时候。
增量机会什么时候会出现?
那就是当普适性需求的基础设施都得以工业化实现的时候。
就像作者自己说的,区块链这种早期扑进去的应该都还不错,但是区块链要普适还缺乏很多东西。
就拿移动互联网来说,没有手机肯定是不行的,但是只有手机也是不行的。
从最开始的黑白屏功能机,到移动网络可以开始上网,到2G、3G、4G。手机的芯片、手机的操作系统…不断演进。
由于当年移动互联网接替经典互联网比较快,中间几乎没有出现空档期。所以大家没有太多增量市场无新意的感受。
其实翻看2000年前后的新闻,大家就会看到经典互联网还在讨论Web2.0还是Web3.0应该有什么。
如果没有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不管是Web3.0还是什么,始终被局限在类似PC设备以及有线网络还是无线网络这样的基础环境里。只不过可能设备越来越轻便,性能越来越好而已。
移动互联所有的技术载体都集中体现在在智能手机上,所以做智能手机本身以及所需要的各种基础技术,无论是芯片还是手机操作系统都得以受益。
而本来有机会引领创造智能手机以及衍生生态背后的通讯运营商以及手机制造商(苹果除外)全面缺席移动互联生态生长出来的增量市场机会。
所谓增量市场是什么?增量市场更多是原有的存量市场往普适的新技术基础框架上的迁移。
从古到今,人类核心需求并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化:吃喝拉撒睡,衣食住行游。
交通工具从马匹,变成了自行车、摩托车、汽车。
古人的时间概念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变成了钟鼓楼这样的大型计时器,再变成现代的钟表。
以前的蒸汽火车到现在的地铁、高铁、城际轻轨。
电子邮件取代了邮局,邮局被迫转型成线下综合门到门服务。
以前的大众点评网就是一个看着像门户网站的论坛,现在大家都习惯用手机App,增加了移动支付等新手段而已。
以前打车,要么站路边招手出租车,要么会有黑车停下来讨价还价。
所有的这些,都是原来就有的市场,因为更方便,资源匹配效率更高,所以被“颠覆”了。
所以如果出现了新变量,可以比现在的基础设施更加便利,更能普适大众需求,那么这才是真正的大机会。
现在无非是目前框架内看到了天花板,新变量缺席,出现了空档期而已。
空档期不做存量市场做什么?
新的变量什么时候会出现?
有人说是物联网,有人说是区块链,有人说是人工智能。
还是那个问题,这些东西足够普适吗?能普适的产品/功能会是什么?产品的载体又是什么?
KevinZhang
2018.11.18